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元考古课件:西夏考古

宋元考古课件:西夏考古


唐末,黄巢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落参 加镇压,因作战有功而被加官进爵,升任夏州节度 使、封夏国公。
五代时期,党项人对梁、唐、晋、汉、周诸王 朝实行依附政策,势力得到了壮大与发展。
北宋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党项人与宋、辽 展开了或叛或附的反复较量,特经过李继迁、李德 明两代人的征战、开拓和经营,形成了能够称霸一 方的政治势力。
(2)西夏陵园在前部增加了两座碑亭建 筑,此为宋陵所没有。
月城呈横长方形,东西 115、南北47米,城内曾发现过 石像生残块。
陵城呈长方形,长180 米、宽176米。
“东方金字塔”——陵台
陵台在陵城北面偏西处,是砖木结构塔式建筑。建筑内 为一实心夯土台,外呈八棱锥形。
地宫形制——六号陵
由墓道、甬道、 中室、耳室组成, 墓室及甬道完全是 在黄土层中挖出的 洞穴,未用砖包砌, 仅于墙的四壁立木 护墙板。
西夏考古遗存
一、西夏历史简介
西夏,《宋史》称“夏国”;《辽史》、《金史》称 “西夏”,国人自称“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1038 年李元昊建国,是一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 回鹊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
北朝至隋初,党项人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逐渐 兴起。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河曲(今青海省东南部)一带。 最早记录党项人情况的《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羌者, 三苗之后也……东接临洮、西平,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 处山谷间。……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 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魏、周之际,数来扰边。”
(2)陵园类型
陵园由陵城、月城、碑亭、鹊台、角台组成, 基本结构呈“凸”字形,可分为内外城和无外城 两种类型。
第一类,内外城式陵园。
依外城形制不同分为封闭式外城、马蹄形外 城和附有瓮城的外城三种形式。
A、封闭式外城, 即在前述基本结构的基 础上,于陵园的外围增 筑了长方形封闭式外城, 外城仅南面开门,布局 紧凑、严谨。1号、2号、 7号陵属此类形制。
1号陵的陵台、鹊台、角 台保存较好。陵城仅门阙、角 阙尚有部分夯土幸存。碑亭、 献殿仅存基址。
外城长方形,长340、宽 224米。角台4座位于外城之外。
鹊台位于外城内最南面 陵园中轴线两侧,间距70米。
碑亭台基3座,两大一小。 大碑亭台基边长10米,高2.3米。 小碑亭边长7.4米,高1.6米。
B、马蹄形外城, 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 加筑一道马蹄形外城, 外城仅西、北、东三 面有墙垣,东西两面 墙垣至月城处中止, 突出了前部气势,整 个陵园又不失严谨。 6号陵即属此类形制。
C、附有瓮城的 外城,外城南面呈开 口式,余三面正对陵 城城门处向外凸出, 形成瓮城。属这类形 式的陵园只有5号陵。
第二类,无外城式陵园。
最外围起标志茔域 作用的是角台。在角台 划定的范围内,自南而 北依次排列着东西对称 的鹊台、碑亭以及月城、 陵城。茔域开阔,视野 宽广。3号陵即属这种形 式。
布局介绍——一号陵
1号陵位于西夏陵区最南面,所在区域地势开 阔平坦,属封闭式外城结构,茔域面积8万平方米, 方向175°。
唐初,党项势力渐强,活动范围不断拓展,逐 步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山谷草原 地带。党项首领还多次受到唐册封。其中最强大的 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曾被封为西戎州都督,并赐 李姓。
唐代中期,青藏高原的吐蕃征服了周围许多少 数民族,并不断向东扩展,对党项人形成了很大威 胁。拓跋赤辞上表唐廷,请求内徙。开元年间,党 项诸部由原居地徙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后又 有以拓跋朝光为首的诸部落由庆州再徙至银州、夏 州(今陕北米脂、横山)一带,从此这里成为党项 人走向昌盛的发祥地。
公元1032年,李元昊继位,定都兴庆府(今银 川市)。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
西夏先后与北宋、辽以及南宋、金鼎足而立,疆域最 广时东至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了今 宁夏、甘肃大部,以及内蒙古、陕西、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西夏1227年被蒙古军队灭亡,成吉思汗横扫欧 亚大陆,威震四方,但他亲率大军先后六次征伐西 夏,1226年至1227年的第六次征伐即将胜利之时, 死于在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蒙古军队秘不发丧,带 着强烈的复仇心理,把前来和平谈判的西夏末代皇 帝断然处死,铁骑横扫西夏全境,对党项人进行了 种族灭绝式的杀戮。
3、西夏陵的主人
西夏9座帝陵墓地布置与角姓贯鱼葬取穴原则基本吻合。 根据西夏陵始建于继迁裕陵推算,陵主应分别为:
1号裕陵,太祖继迁 2号嘉陵,太宗德明 3号泰陵,景宗元昊(1032~1048) 4号安陵,毅宗谅柞(1049~1067) 5号献陵,惠宗秉常(1067~1086) 6号显陵,崇宗乾顺(1086~1139) 7号寿陵,仁宗仁孝(1040~1193) 8号庄陵,桓宗纯祐(1194~1206) 9号康陵,襄宗安全(1206~1211)
4、西夏陵的特点
(1)西夏陵陵园基本结构呈“凸”字形,与宋 陵的方形结构明显不同,使月城的结构显得较为突 出。
石像生自东汉创制以来,其在帝陵中的位置一 般都列于陵园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据调查,西 夏陵石像生每陵仅30尊左右。为使石像生更加集中 紧凑,西夏陵缩短了陵园的纵向距离,将石象生集 中列置于月城之内,形成了“凸”字形的基本结构陪墓。 陵区的中部东侧和北端各有一处建筑遗 址,东部边缘是陵区窑场所在,曾发现砖瓦、 石灰窑址10多处。
(1)陵区分布
陵区所在地段的贺兰山麓有4条大的沟谷:榆 树沟、山嘴沟、甘沟、泉齐沟。由于洪水长期冲刷, 在山前形成了4个自然区域。
各陵园夯土城墙断续相连,陵园布局清晰。陵 台夯土高高耸立,高者达20余米,堆积厚处近1米。
此次浩劫中,西夏典籍也亡佚殆尽,西夏文字 也一度成为无人可读的死文字。元代中书右丞脱脱 主修《宋史》、《辽史》和《金史》,唯独没有为 西夏编修专史。几个世纪过去了,西夏暂时被人们 忘记,成为“谜一样的王国”。
二、西夏皇陵
1、地理位置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 自治区银川市西35公里的 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0多 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