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店镇尾矿库干堆场初步设计
1.尾矿砂干堆场选址要求
选址原则
不宜位于工矿企业、大型水源地、水产基地和大型居民区上游;
不应位于全国和省重点保护名胜古迹的上游;
应避开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严重区域;
不宜位于有开采价值的矿床上面;
场址要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应符合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查明影响尾矿砂干堆场及各构筑物安全性的不利因素,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尾矿砂干堆场设计应对不良地质条件采取可靠的治理措施。
实际选址
本场区所在位置西北方向有一天然沟壑,与厂区之间有一条乡村四级水泥路相连,初步观察无不良地质构造,远离村庄和居民,下游无水源地和需保护的名胜古迹,初步符合选址要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进行勘察后方可确定具体选址。
2.尾矿砂干堆场设计
应明确下列安全运行控制参数:
设计最终堆积高程、最终极限堆积高度、堆积总容量;
堆积坡比;
不同堆积标高时,场内控制的洪水能力;
渗流控制;
位移控制。
黄金矿山尾矿干堆坝台阶高度一般取6-8m。
选取台阶坡面角多采用类比法,即参照类似矿山的实际资料选取;此处工程地质条件不会复杂,在进行设计的同时,由研究部门通过系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后,用计算方法确定。
最后,要综合考虑最终堆积角的大小,因为它与尾矿的松散性有关,一般应小于内摩擦角。
坡面角为45°左右,马道宽度4m,最终
堆积角约为35°。
场内控制的洪水能力可设计淤积库容和滞洪库容以解决。
在尾矿堆积区设置位移观察桩以观察尾矿的位移。
3.应进行初步设计并编制安全专篇,主要内容:
场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堆积场的稳定性分析;
动态监测和通讯设备配置的可靠性分析;
尾矿砂干堆场的安全管理要求。
4. 尾矿砂干堆方式
根据现场址地形、生产工艺等条件,可采用下游式(含场尾堆积);
尾矿砂干堆场有晾晒区、堆积区、碾压区。
尾矿砂干堆应制定冬季和汛期的堆存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坝体稳定性计算确定碾压范围和平均外坡比;
碾压区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5.下游式确定下列参数及措施:
堆积平台起始位置;
堆积平台高度、长度、宽度、平整程度、坡比控制;
滑落坡比控制;
碾压方式及密实度;
局部碾压出水处理;
堆积体与山体的连接方式及处理;
铲装设备安全运行措施;
堆积场内防洪能力与控制。
6 .尾矿砂干堆场稳定性
干堆坡高度达到20米前,应根据现场勘察的资料进行稳定性复核。
尾矿砂干堆体应设置位移监测。
7.尾矿砂干堆场防洪设计
下游式、应设置拦挡坝,防止场区内洪水下泄冲刷砂体而影响下游设施等安全。
本尾矿库上游无洪水来源,上游有一条四级公路相隔,设计中着重考虑雨水来源。
为排除暴雨洪水及雪水的影响,尾矿坝应设置排洪系统。
对于堆坝而言,由于尾矿内大部分的水分已经压滤返回到生产工艺流程中去,因此其排洪系统较为简单易行。
本尾矿库可选择性采用以下方式:(1)沿坝坡同山坡的交界线挖截水沟,防止山坡汇流雨水冲刷坝体。
(2)在每层马道的内侧设截水沟,将坝面汇水引到坝坡脚外,以防雨水冲刷坝面。
(3)坝体下游设置集水系统,随时监测水质,必要时返回回水井利用。
8.尾矿砂干堆场防尘设计
尾矿干排,干堆场防尘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着重采用喷淋和压实的方式。
本尾矿库可选择在堆积区喷淋方式防尘,在堆积区建设一个水池用于干旱季节的喷淋。
在尾矿砂干堆场生产运行中,尾矿堆积及时压实,采用铲车压实,建设施工道路。
9.尾矿砂干堆场生产运行
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建立健全尾矿砂干堆场安全管理制度;对从事尾矿砂干堆作业的人员进行专门的作业培训,并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情况。
编制年、季作业计划和详细运行图表,统筹安排和实施尾矿砂输送、堆积和防洪的管理工作。
制定作业规程,严格按照作业规程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做好尾矿砂堆存、防洪、防汛、抗震等安全生产管理。
做好日常巡检和定期观测,并进行及时、全面的记录。
发现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处理并向企业主管领导报告。
应急救援预案
企业应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规定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
尾矿砂堆存
尾矿砂堆存,包括岸坡清理、坝体堆筑、坝面维护和质量检测等环节,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和作业计划及本规程精心施工,并作好记录。
尾矿砂堆积滩顶高程必须满足生产、防汛、冬季堆存要求。
尾矿砂堆积坡比不得陡于设计规定。
每期堆积平台前必须进行岸坡处理,将树木、树根、草皮、废石、坟墓及其他有害构筑物全部清除。
若遇有泉眼、水井、地道或洞穴等.应作妥善处理。
清除杂物不得就地堆积,应运到堆存场外.岸坡清理应作隐蔽工程记录,经主管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堆存。
尾矿砂干堆场堆积下游坡面上不得有积水坑。
堆积外坡面维护工作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或视具体情况选用以下维护措施:
坡面修筑人字沟或网状排水沟;
坡面植草或灌木类植物;
采用山坡土覆盖堆积坡。
每期平台堆存完毕,应进行质量检查,检查记录需经主管技术人员签字后存档备查。
堆积坡面及平台出现冲沟、裂缝、塌坑和滑坡等现象时,应及时妥善处理。
尾矿砂干堆场防汛
当尾矿砂干堆场防洪标准低于设计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尾矿砂防洪能力,满足防洪标准要求。
汛期前应对防洪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疏浚,确保防洪设施畅通。
洪水过后应对堆积体、防洪构和拦截坝等构筑物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与清理,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同时,采取措施,防止连续降雨后发生垮塌事故。
尾矿砂干堆场防震与抗震
尾矿砂干堆场原设计抗震标准低于现行标准时,应进行安全技术论证。
需提高尾矿坝抗震稳定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在下游坡坡脚增设土石料压坡;
对堆积坡进行削坡、放缓坡比;
对堆积体进行加密处理;
震前应注意堆存场区岸坡的稳定性,防止滑坡。
震后应进行检查,对被破坏的设施及时修复。
尾矿砂干堆场安全检查
防洪安全检查
检查尾矿砂干堆场的防洪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的防洪标准高于或等于有关规定时,可按原设计的洪水参数进行检查;当设计的防洪标准低于规定时,应重新进行洪水计算及调洪演算并采取有效措施满足防洪措施。
排洪构筑物安全检查主要内容:构筑物有无变形、位移、损毁、淤堵,排水能力是否满足要求等。
尾矿砂堆积坡安全检查
尾矿砂堆积坡安全检查内容:坝的轮廓尺寸、变形、裂缝、滑坡和渗漏、坡面保护等。
尾矿砂堆积坡的位移监测每年不少于4次,位移异常变化时应增加监测次数,当位移量变化出现突变或有增大趋势时,应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检测尾矿砂堆积体的外坡坡比。
每100m长不少于2处,应选在最大堆积坝高断面和堆积坡较陡断面。
水平距离和标高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0 mm。
尾矿砂干堆坡度实际坡陡于设计坡比时,应进行稳定性复核,若稳定性不足,则应采取措施。
检查堆积体有无纵、横向裂缝。
当出现裂缝时.应查明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走向、形态和成因,判定危害程度,妥善处理。
检查堆积体滑坡。
坝体出现滑坡时,应查明滑坡位置、范围和形态以及滑坡的动态趋势。
检查坝面保护设施。
检查截水沟和坝坡排水沟断面尺寸,沿线山坡稳定性,护砌变形、破损、断裂和磨蚀,沟内淤堵等;检查坡面土石覆盖保护层实施情况。
尾矿砂干堆场场区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主要内容:周边山体稳定性,违章建筑、违章施工和违章采选作业等情况。
检查周边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情况时,应详细观察周边山体有无异常和急变,并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分析周边山体发生滑坡可能性。
检查场区范围内是否存在违章爆破、采石和建筑,违章进行尾矿回采、取水,外来废石、废水和废弃物排入,放牧和开垦等现象。
尾矿砂干堆场关闭
关闭设计
对停用的尾矿砂干堆场应进行关闭整治设计,确保尾矿砂干堆场防洪能力和堆积体的稳定性满足要求,维持尾矿砂干堆场关闭后长期安全稳定。
尾矿砂干堆场关闭整治内容为:
对堆积体稳定性不足的,应采取削坡、压坡措施,使其稳定性满足相关要求;
完善排水沟、坝肩截水沟、观测设施和土石覆盖或植被绿化等。
排洪设施整治内容为:
根据防洪标准复核防洪能力,当防洪能力不足时,应采取增加排洪能力等措施;必要时,可增设永久溢洪道;
当原排洪设施结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或受损严重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必要时,可新建永久性排洪设施,同时将原排洪设施进行处理。
尾矿砂干堆场关闭后的维护
关闭后的尾矿砂干堆场,必须做好堆积体及排洪设施的维护。
未经设计论证和批准,不得重新启用或改作他用。
严禁在场区内进行乱采、滥挖、违章建筑和违章作业。
尾矿砂干堆场关闭后再利用
经批准关闭的尾矿砂干堆场重新启用或改作他用时,必须进行技术论证、工程设计、安全评价。
对已关闭的尾矿砂干堆场进行回采再利用的,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规划在场内进行回采、排沙,并不得影响尾矿砂堆积体和原防洪设施的安全。
10. 新建、扩建、关闭施工及验收
新建、关闭工程施工及验收可参照《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和其他有关规程。
11. 尾矿砂干堆场工程档案
参照《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之规定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