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浙江玉环县地名的文化特色作者:李丽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9期摘要:浙江省玉环县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使其地名具有自己的特征。
本文通过历史背景、地理特征、民风习俗、社会语言和其他地名等不同的角度透视玉环在动植物地名、水域地名、山川地名、军事地名、宗族地名、信仰地名等方面的鲜明特色,以期浓缩玉环历史的时间和空间。
这些地名特征为我们昭示了玉环的区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玉环地名特色历史文化地名是人类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名早已超越了它作为指代性符号的最初定义,成为了继承该地历史文脉和民生记忆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是民俗心态的形象反映。
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印记,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交融。
一地之名,保存了所代表土地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同时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包含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从而能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生存状态、风俗习惯、活动轨迹等社会文化特征。
“地名受到历史、地理、习俗、语言、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等多方面的限制或影响。
其得名都是有原因的,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义、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各有规律。
”(杨小法,1990)玉环地名也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剖析探讨玉环的地名特色,寻究其脉络,可以折射出玉环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历史背景玉环县的历史就是移民聚集、筑塘建闸、沧海变桑田的历史。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认为:“玉环的移民和开发是政府组织移民的一个成功案例,整个过程有序和平静。
”据考古获悉,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环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个朝代,玉环为“扬州之域”;自唐至元朝归乐清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玉环厅,隶属温州府;民国元年,废厅设县,改称玉环县。
《太平寰宇记》记载:玉环因“上有流水,洁白如玉”而得名。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玉环这一台瓯之间的“海中一抹”(徐霞客语),在明代嘉庆年间,作为乡都保留了下来,至今继续使用。
在《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二·地舆志下·乡都》中,玉环乡有33都,辖地是玉环本岛的分水山至桃花岭北侧、楚门半岛以及温岭横山与岙环、江绾等地,其中的“三山、芳杜、徐都、蒲田、清港、渡头、田岙、小闾、后湾”等一直沿袭使用。
古地名中的“竹岗”现在成了“小竹岗”,“樊塘”简作“凡塘”,“羊坑”改作“洋坑”,“水动”改作“水桶岙”,“陵门”改作“灵门”,“芦殊”改作“芦岙”,“箬岙”简化成“日岙”。
今人在阅读地方志和历史典籍时往往会发现写法不同的地名,其实这些不同写法的地名并非误记,而是各有各的渊源来历。
(一)地名方言化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历史、地理、民族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共同语言。
这里的方言地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玉环的方言对地名命名及其演变的影响和作用,二是玉环方言特有的构词法在地名命名上的表现。
雍正六年,雍正帝批准户部议奏,复垦玉环山,由桐庐知县张坦熊管垦,招徕太平(今温岭,下同)、乐清、平阳、永嘉、瑞安等5县百姓入籍开垦,编入保甲,此过程见于雍正《特开玉环志》。
故玉环的地名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且有特定的土话土音。
如:垟,音yáng,《集韵》:余章切。
系吴方言俗字,指宽广、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
坦,音tǎn,《广韵》:他但切。
宽广义。
《辞海》:平而宽广,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
厝,音cuò,《汉语字典》:〈方〉:房屋。
福建沿海及台湾人称家或屋子为厝。
也就是说这个字在闽南语是“房屋”的意思,引申为“家”。
浦,音pǔ,《说文解字》:水濒也。
指的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1.复杂的语言使地名读音繁杂“由于地名主要是基于当地居民代代传承,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般不易受外来语的影响,地名读音采用的多是本地语言,即白读音。
”(李仙娟,2005:90~91)玉环在清雍正年间建厅设治时,居民多由太平、乐清、永嘉、平阳等县及福建省迁入,祖籍不同,语言各异,其中玉环岛居民多操福建话、平阳话、温州话,楚门半岛居民多操太平话(即温岭话,下同)。
在这样复杂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地名的读音更显繁杂,各地都具特色。
以坎门方言为例,会以“仔”音发“口”,如“岙口”一词,在坎门话中便成了“岙仔”。
又如“海岸”在鲜迭话中发音为“海边”。
楚门半岛移民大多从台州一地迁入,但也有闽南、温州及其他地方迁入的,在今干江镇下礁门村,有一自然村叫“下更”,闽北方言为“小岙”。
可见此地先人为闽北人,但因杂居相处多年,不再使用闽北方言。
2.谐音变形对地名演变的影响除了地名命名之外,方言语言对于地名的沿革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谐音对地名演变的影响——由于地名的传递多是民间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为书写方便,或为使地名显得典雅含蓄,或为依附人们趋吉祥避凶的社会心态,地名便逐渐因音变而形变了。
如古顺这一地名便是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所建的谷顺院,“古顺”之名便是由“谷顺”音变而来。
再如大小洞精古称“童礁”,后作“铜镜”,最后就其音为“洞精”(“古”“谷”“童礁”“铜镜”“洞精”在当地方言中是近音字词)。
在古代还有因发音相似,为避讳而变更地名的情况,如玉环古称“榴屿”,因避五代吴越王钱镠讳,改今名。
“榴屿何年改玉环?望中犹是旧青山。
遗民不记当年事,唯有潮声日往还。
”南宋乐成县(今乐清,下同)状元王十朋的《次韵宝印叔观海》一诗在概叹历史变迁之中,也佐证了玉环县名变更这一历史事实。
玉环孤悬于巨海之中,境内群山环抱,烟霞轻笼,树木葱葱,流水淙淙,更名为“玉环”似乎更能生动地反映出其地貌特征。
3.方言构词法在地名上的表现再以方言构词而言,玉环方言有在词尾附加词缀的构词方式。
在楚门话中,就有在名词后加“头”的构词习惯,颇具乡土气息。
在以楚门话为主要语言的清港镇就有“大雷头、礁头、塘头、水埠头、陡门头”等诸多“名词+头”构成的地名。
就全县境域而言,有“后塘头、井头、岭头、礁头、甸山头、道头、桥头”等,在行政村与自然村中,就有180多个。
它们反映了玉环民俗文化和大众语言对其命名的影响,以及这些地区的人民因地势低洼而择高西居的历史。
(二)地名宗族化移民的缘故使得宗族观念更为深入人心,玉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在全县占将近五分之一。
如珠港街道的柯家、肖家、李家、掌家、谢家、卓家、马家、童家、姚家、前杨、前李、前陈、朝阳陈家、苏家山头、叶家山头、陈家里、赵家里、庄家内、骆家内、刘园、张宅、王宅、骆厝、后曾、后杨、下庄、上黄、内叶、外叶、赫后、林家前;楚门的孙家、泮家、林家、戴家、冯家、上陈、上赵、下赵、董家里、徐家里、彭宅、赵家屋、吴罗王、丁岙、下余等。
上述地名在词语构成上,大多数采用与通名相结合。
除了与村名直接有关的通名构成外,结合其他各类通名用字(词)、方位、地形、建筑等,如“家”“岭”“宅”及一些方位词,这些地名多与当地的姓氏大族有关,寓意宗族发扬光大。
还有一些姓氏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与该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相融合,如邱家岭、丁岙等。
历史上,许多同姓的族人长期聚居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村落,以姓氏命名自己的聚居地,既易于和周围其他地名进行区别,命名规则简单易行,又能反映汉民族的宗族观念。
玉环移民的宗族观念、族第文化特别深入人心,所以宗族姓氏地名表现得尤其突出。
(三)地名人文化以与玉环关系紧密的人文为例,即便一些不再常用的地名,提起背后的故事,仍令人津津乐道。
普青乡山地西北部旧名“苦竹山”,位于西南麓苦竹岙。
相传东晋时乐成县隐士张荐,家有苦竹数十顷,王羲之曾来拜访,张荐避竹中不见。
清光绪《玉环厅志》引《永嘉郡记》载:“乐成县民张荐者,隐居颐志,不应辟命。
家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屋,恒居其中。
王右军闻而造之,荐逃避竹中不与相见。
一郡号为高士。
”并加按语称:“玉环有大小苦竹岙,其地多竹,一名普竹。
近接西青山,旁有仙人洞,又称少霞洞,相传张少霞隐此飞升,或疑即张荐也。
附识俟考。
”上述关于王羲之寻访张荐不遇的文字,被引载于《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三《竹部引》,吴淑《事类赋》、无名氏《五色线》、明万历《温州府志》也同样引载。
漩港以南,有一山麓,西与芦浦大山衔接,东达漩门头山直抵海边,即琛浦山;山头为寿星山,又名谢公山,俗称谢家山头;相传谢灵运曾到这里游山而名之。
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贬永嘉以后,不理政事,遍游名山,曾到玉环境内寿星山游览,玉环当时隶属于永嘉郡的乐成县。
他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游名山志》,有“地肺山谓之木榴屿”的记载,而且把“地脉山”(“玉环山”又名,见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九)列入永嘉郡名山之一,可惜他没有大肆铺写,因此后人只知地脉山是名山,而不知地脉山的妙旨之所在。
又如,元末中原多变故,建宁路(今福建省)总管徐尹坤逼居芦岙,其居址后人称“大宅基”。
再如,在城关采桑村,古时桑树极多,相传周六将军与其妻徐五娘在此采过桑叶,故名其采桑岭。
再如古城,称之为老城头,来历说法有三:一为南宋建炎年间所置北监兵寨;二为传说元末明初温州方汝宾,为朱元璋大军所败,退居玉环岛,立寨为王;三为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其部将陈文达屯兵玉环山,于是处筑土城。
二、地理特征玉环位于浙江东海之滨,属于长三角城市群南翼,既是台州地域的“好望角”,又是温州隔湾的延伸港。
辖地东海西湾,海门隔地,海湾交流,海陆兼融,造就了玉环地域海陆文化融汇并蓄。
玉环各地常有因辖地的特殊地理地形而得名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即玉环县名,是源于其海岛奇观: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玉环由此得名。
还有因古时夹海港而立呈坑谷状而得名的垟坑。
这些地名或为喻指,或为白描,以泼墨山水的形式绘下了玉环各地的风姿,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
(一)山如环兮络绎,壮丽千秋——山川地名玉环地处浙江东南丘陵地带,全县低山丘陵占47%,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明显的地形特征也影响了玉环的地名。
在全县276个行政村村名中,就有120个左右反映地表高低的地势特征,占了40%以上,如“南山、南山岙、玉峰、岭脚、玉峰、水桶岙、塘墩、芦岙坑、筠岗、岭头”等,成为玉环地名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而沙门镇表现得尤其明显,23个行政村村名中,反映地貌的村名便达15个,约占65%。
这类地名中,以“岙”“坑”“岭”“山”为最多。
这里以典型的“岙”为例。
岙,音ào,《汉语大字典》: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也作嶴。
基于玉环特殊的地理位置,此处的“岙”也可称“岙口”,有“海岸小湾”之义。
据雍正《玉环志》记载:今城关环山一带,大多村取名为“岙”。
玉环地名中以“岙”作地名的有“后岙、张岙、断岙、渔岙、南大岙、西岙、西青岙”等近30个村名。
如“应捕岙”是个沿海渔岙,因渔民多以近海定筐张网捕鱼虾(网具的名称叫鹰捕),早先写作鹰捕岙,后来因繁化简,便作“应捕岙”;“梅岙”,旧时该岙盛产梅,故名梅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