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探讨标准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探讨标准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问题探讨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问题探讨提示:问题探讨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

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问题探讨1.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问题探讨这个替换似乎可行。

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第3节《伴性遗传》问题探讨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问题探讨1.提示: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可以准确地复制出拷贝,传递给下一代等。

2.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并不惟一,只要提出正确的思路即可。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问题探讨提示:本节的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能力。

第3节《DNA的复制》问题探讨提示:两个会徽所用的原料应该选自一块石材;应先制造模型,并按模型制作会徽;应使用电子控制的刻床;刻床应由一名技术熟练的师傅操作,或完全数控等。

(以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回答,事实是原料确实选自一块石材,但由于时间紧迫,两个会徽是由两名技术最好的师傅手工雕刻的)。

验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两个印章的图形盖在白纸上进行比较(学生也可能提出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法)。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问题探讨提示:本节“问题探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问题探讨提示:此节问题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体内有哪些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种生物的整套DNA分子中贮存着该种生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可以说是构建生物体的蓝图。

但是,从DNA到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利用DNA分子来使灭绝的生物复活仍是难以做到的。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问题探讨1.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3.提示: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问题探讨1. 翻译成英文是:Where are genes located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问题探讨提示: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如果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生物体的性状可能发生改变。

改变的性状对生物体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也有可能既无害也无利。

第2节《染色体变异》问题探讨提示:参见练习中的拓展题,了解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

第3节《人类遗传病》问题探讨1.提示:人的胖瘦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有的肥胖病可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有的可能是后天营养过多造成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肥胖是由于遗传物质和营养过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2.提示:有人提出“人类所有的病都是基因病”。

这种说法依据的可能是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一生物学规律。

因为人体患病也是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而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从这个角度看,说疾病都是基因病,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化,人类的疾病并不都是由基因的缺陷引起的,如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就不是基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问题探讨提示:此节问题探讨意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育种方法。

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问题探讨提示:此节“问题探讨”以基因工程菌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原理。

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如不同生物的DNA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等。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问题探讨1.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类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这与对枯叶蝶适应性的解释看似矛盾。

其实,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等等。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问题探讨提示:学生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想像: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探讨答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问题探讨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问题探讨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只能跑1 min左右(0.8~1.2 min)。

讨论: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

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得到补充。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问题探讨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

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

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肾上腺、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就分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第4节免疫调节问题探讨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不能。

3.会。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问题探讨: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问题探讨1.不同。

如图所示,对于根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10 mol/L;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8 mol/L;而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4 mol/L。

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当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杀死器官细胞。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问题探讨1.说明乙烯至少能起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2.该题旨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问题探讨 1.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问题探讨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第3节群落的结构问题探讨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要引导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第4节群落的演替问题探讨: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探讨:提示:如图5-1,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以。

图5-1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探讨: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