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小组社会工作技巧
一、工作进入技巧
解除老人心理障碍社区老年社工在与老人接触的过程中, 发现老年人主要有家务、看家、娱乐等多种生活类型。
由于他们在家时间多, 外出时间少, 加上老年社会工作薄弱, 老人对小组活动缺乏认识与体验, 致使组织老人小组活动时, 大多老人会有疑虑或为难情绪。
因此, 社区老年社会工作在开组之前应做
好以下工作:
首先, 是要想方设法地排除老人特殊的心理障碍, 让老人愉快地走出家门。
所谓排除老人的心理障碍, 即化解老人心理问题, 它必须在开组前多与老人接触。
与老人聊天是了解老人和与老人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用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内容作示范, 比如, 与老人忆唱老歌曲, 激发老人唱老歌学新歌的兴趣; 可以由社区居委会协助社工入户与老人聊天, 对消除老人心理疑虑的效果会很显著。
其次, 要设计一个新鲜、易记、有趣的小组名称,例如“唱老歌学新歌”、“健康与快乐”小组等, 不仅让老人感到新鲜、有趣, 还能让老人体会到轻松、健康和快乐, 从而激发老人们参与小组活动的意识。
再次, 对老人要有针对性接触, 即对性格较独特的老人要作个别了解。
以关心他的目前生活、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入手, 并
尽可能地为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使老人感到工作是在关心他, 有了这个基础, 再宣传即将开办的小组活动, 老人会比较乐意与其接触和参与其组织的小组活动。
二、组合成员技巧
预防组员构成差别过大社工在社区开办的小组活动, 通常都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 目标) 。
要顺利地实现小组活动目标, 社工对老人小组成员的组合非常重要。
在成员组合方面:受教育水平最好不要相差太大; 年龄与身体健康水平差别不要太大, 方可在开展活动或游戏中一视同仁,也能加速小组的顺利发展及增强组员之间沟通( 老年助残活动例外) 。
组员兴趣、期望最好大致相近。
总之,开组前社工通过协助老人合理地降低过高的期望, 或在小组组合时提供转介途径来满足他、老人的兴趣与期望。
求得组员期望值的基本一致非常重要, 它关系到开组后的小组工作是否顺利甚至成败。
三、小组活动的技巧
锁定小组活动目标社工组织社区老年人活动小组, 首先要制定意向性方案, 或叫意向性计划工作书, 它是社工在老人活
动小组开组前, 根据入户调查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制定, 经院系或指导实习教师的认可, 作为实习社工在社区老年活动小组的初步方案( 开组后要根据组员的需要修正) , 分初期小组活动、中期小组活动、后期小组活动。
(一) 初期活动技巧
小组初期活动是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认识、了解时期, 也是社工能否根据组员实际需要修正初步方案的时期。
要减轻实习社工精神压力, 确保实习社工的工作到位, 需要努力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有经验丰富的老社工指导, 其中包括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程序、场地、设备及其社工组织活动的表情、姿势、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指导。
第二, 安排好初次小组活动的时间, 一般一小时安排一小时十五分钟的内容。
这可以预防组员兴趣不浓时对活动做出调整, 或防备活动进行过于顺利导致提前结束小组活动的问题。
即使小组活动顺利、时间又刚好, 多出的内容也可以搁至下一次小组活动进行。
第三, 可以先安排一两个热身游戏, 以融洽组员关系和增进组员相互了解, 活跃初次小组活动气氛,使组员在讨论小组活动内容时有更好的共识。
但选用游戏要根据组员具体情况, 内容不要太过抽象、复杂,要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又生动有趣, 方便老人参与;同时还要适时地赞赏组员的能力, 以鼓励组员自信和兴趣。
第四, 让组员共同商榷小组活动内容, 求得组员对小组活动的普遍认可。
应切忌在组员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由社工自己向组员推荐活动内容。
前者容易出现冷场或各持己见, 导致争执过程中可能会伤了组员之间的和气; 后者会使老人顺从社工安排“你
说了就行, 我们跟着做”。
第五, 要调整好社工自身初次组织活动“负重”心理。
这种心态主要是在小组工作的准备过程中调整, 也就是小组工作准备得越充分, 心态调整得会更好。
再则, 社工绝对不能把属于个人情绪, 特别坏心情带到小组活动中, 以免组员心理受到影响。
第六, 对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要有充分准备。
要根据组员路途远近, 选择环境清馨的场地, 以免因场地迟到早退或退出。
活动器材既要安全, 以要早有准备, 不能临时去抱佛脚。
总之, 要适合老年人的基本特点。
(二)中期活动技巧
中期是小组组员彼此了解、目标明确、活动成熟时期, 也是社工引导组员实现小组目标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 要特别注意呵护组员的团结, 避免三五成群自成小小组, 形成与其他组员之间的隔阂。
如果已经形成的话, 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拆散他们。
可以在活动时, 通过抓阄或用随机组合等方式将他们拆散, 既不影响原有的关系, 又与其他组员有接触的机会, 显得比较自然不太会出现矛盾。
社工对难以沟通
的组员要个别做工作, 不能自作主张加以强求。
第二, 要适时地对较为沉默的组员鼓励和尊重,让他慢慢地适应小组活动, 不要过急和刻意地要求他这样或那样, 使他觉得压力太大弃组而去, 这样就弄巧成拙了。
第三, 对小组工作要进行评估工作。
要按照小组目标发展,对已达和未达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未达目标要采取具体措施。
比如有个“健康与快乐”小组, 原组员要求学“太极”, 后因感觉难度太大, 缺席现象就随之出现, 后经组员协商改成了“回春保健操”, 老人们不再缺席, 心情也特别好。
第四, 组织小组组员探访、参观, 有利于组员的成长。
比如, 探访老年人权益保护机构、医疗咨询机构、社区康复机构, 参观社区其他老人小组活动。
通过这些加强老人们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它将使组员更加珍惜小组的各种活动机会。
第五, 社工应关注发现组员中的“领袖人物”, 对在小组中人缘基础好、又热心小组活动的组员, 可以进一步发挥他的能动积极性, 由他去做一些辅助组员成长的工作, 为日后社区内老人小组活动的领袖奠定基础。
(三) 小组后期活动技巧
这已是社工老人小组工作实习的结束阶段。
此时,最突出的是小组的评估与结束工作, 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到最后时刻才宣布小组工作的完结。
否则老人家感情上一下子难以接受, 甚至会有被遗弃的感觉。
最好在最后两、三次小组活动前, 告诉组员小组工作进程, 提醒组员即将结束小组的时间, 让老人家对小组活动的结束有心理的准备。
有可能的话, 可以组织一次组员成长性聚会活动, 为每个老人在活动中的成长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第二,要及时纠正组员对社工的依赖, 帮助老人强化自助意识。
对社工依赖是小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老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成长与快乐完全归功于社工, 认为小组工作结束就是成长与快乐的结束。
其实不然, 社工可以通过协助组员回顾与总结他们参加小组之后的成长, 让老人们明白小组、个人的成长, 其实是全体组员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和自我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 同时指出, 只要继续保持积极参与和努力学习的意识, 无论在日后的社区小组还是家庭生活中, 都能够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第三,小组工作评估是老人小组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 包括组员和社工评估。
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估是社工对小组工作评估的基础。
组员对小组工作的评估最好以座谈式, 即通过老人谈参与小组活动初、中、后期的体会, 来发现老人成长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为社工反思小组工作十分有利。
假如用问卷方式去了解老人对小组工作的认可度的话, 可能十有八九都会说好。
因为, 他们都尊敬及感激社工, 尤其是孙辈、曾孙辈实习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