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电弧焊施工工艺标准
1. 0 总则
1.0.1 为提高公司钢结构制作和焊接质量,提高工人手工药皮焊条焊接技术,提高钢结构制 作水平。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钢结构药皮焊条手工焊。
1.0.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 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81—2002
( 2)《建筑钢结构施工手册》
2. 0 术语、符号
2.0. 1 术语 坡口: 完全焊透: 部分焊透: 衬垫: 对接与角接组合焊:
3.0. 2 符号 采用国家规定符号
MC ——手工电弧焊完全焊透焊接
MP ――手工电弧焊部分焊透焊接 B ――对接接头形式 U ―― U 形坡口 T ―― T 形接头 C ――角接接头 焊接位置代号:
F ――平焊
H ――横焊
V ――立焊 .
O ――仰焊 3.0 基本规定
3.0.1 施工图中应标明的技术要求 1、 应明确规定构件使用钢材和焊接材料的类型和焊缝质量等级,有特殊要求时,应标明无 损探伤的类别和抽查百分
比。
2、 应标明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品种、性能及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并应对焊接方法、焊缝坡
口形式和尺寸、焊后热处理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标注工厂制作或工地安装焊缝符号。
3.0.2 钢结构工程焊接制作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具有符合规定资格的焊接技术责任人员、焊接质检人员、无损探伤人员、焊工焊接预热 和后热处
理人员;
2、 具备与所承担工程的焊接技术难易程度相适应的焊接方法、 焊接设备、 检验和实验设备;
3、 属计量器具的仪表、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
4、 应具有所承担工程结构类型相适应的钢结构焊接规程和焊接工艺评定文件等技术软件;
5、 应具有特殊结构或新钢种、特厚材料及焊接新工艺的实验室和相应的实验人员;
3.0.3 建筑钢结构焊接有关人员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焊接技术责任人员应接受过专门的焊接技术培训,
取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有一年以上
焊接生产或施工实践经验; 2、 焊接质检人员应经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有一定的焊接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且有质 检人员上岗
资质证;
3、 无损探伤人员必须由国家授权的专业资格,其相应等级证书应在有效期内,并应按考核 合格项目及
权限从事焊缝无损检测工作;
4、 焊工应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
其施焊范围不得超越资格证书的规定; 5、 焊接预热、后热的处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
3.0.4 建筑钢结构焊接有关人员职责: 1、 焊接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编制焊接工艺方案及技术措施和焊接作业 坡口部分尺寸代号:
t ― ―接缝部位的板厚 b ――坡口根部间隙或部件间隙 H ――坡口深度 P ——坡口钝边 a ——坡口角度
指导书或工艺卡;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焊接技术问题;
2、焊接质检人员负责对焊接作业进行全过程的检查和控制,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确定焊缝检
测部位,填报签发检测报告;
3、无损探伤人员应按设计文件或相应规范规定的探伤方法及标准对受检部位进行探伤, 填
报签发检测报告;
4、焊工应按焊接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规定的工艺方法、参数和技术措施进行焊接,当遇到焊接准备
条件、环境条件及焊接技术措施不符合焊接作业指导书要求时,应要求焊接技术责任人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必要时拒绝施焊;
5、焊接预热、后热处理人员应按焊接作业指导书及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4.0 准备
4.0. 1 技术准备
在构件制作前,工厂应按施工图纸的要求以及《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的试验。
生产过程应严格按工艺评定的有关参数和要求进行,通过跟踪检测如发现按照工艺评定规范生产质量不稳定,应重做工艺评定以达到质量稳定。
4.0.2 材料准备建筑钢结构焊接材料的选定应符合下述规定:
1、焊接材料的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具有焊接材料厂出具的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其
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其他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
当采用其他材料替代设计选材时应征得设计部门同意。
2、大型、重型及特殊钢结构的主要焊缝采用的焊接填充材料应按生产批号进行复验。
复验应由国家
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质量监督检查机构进行。
3、钢结构工程的新材料必须经过新产品鉴定。
钢材应由生产厂提供焊接性能资料、指导性焊接工
艺、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参数、相应的钢材焊接接头性能数据等资料;焊接材料应由生产厂提供储存及焊前烘焙参数规定,熔敷金属成分、性能鉴定资料及指导性施焊参数,经专家论证、评审和焊接工艺评定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采用。
4、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炭素钢焊条》GB/T5017 、《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 的规定;
5、除第四条规定外,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条、焊丝、焊剂和熔嘴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由专人保管;
(2)焊条、熔嘴、焊剂和药芯焊丝在使用前,必须按产品说明书及有关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干;
(3)低氢型焊条烘干温度应为350 —380° C,保温时间应为1.5 —2小时,烘干后应缓冷放置于110—120° C的保温箱中存放待用;使用时应置于保温桶中;烘干后的低氢
型焊条在大气中放置时间超过4 小时应重新烘干;焊条重复烘干次数不超过2 次;受
潮的焊条不应使用。
(4)焊条、焊剂烘干装置及保温装置的加热、测温、控温性能应符合使用要求。
6、焊件坡口形式选择要考虑在施焊和坡口加工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小焊接变形,节省焊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一般根据板厚选择应符合《气焊、手工电弧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GB985---88 中的坡口形式。
7、作业条件准备
(1)焊接作业区风速当手工电弧焊超过8mm/s 应设防风棚或其他放风措施。
制作车间内作业区有穿堂风或鼓风机,也应按规定设置挡风装置;
(2)焊接作业区的相对湿度不得大于90%;
(3)当焊件表面潮湿或有冰雪覆盖时,应采取加热去湿除潮措施;
(4)焊接作业区温度低于0 度时,应将构件焊接区各方向大于或等于两倍板厚度且不小于100mm 范围内的母材加热到20 度以上方可施焊,且在焊接过程中应不低于这一温度。
实际加热温度应根据构件实际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其加热温度应高于常温下的焊接
预热温度,并且技术人员制定出作业方案经认可后方可实施,同时对构件采取必要的保
温措施。
5.0 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
5.0.1 待焊区表面处理要求
1、应用钢丝刷,砂轮等工具彻底清除待焊处表面的氧化皮、锈和油污;
2、焊接坡口边缘上的夹层缺陷长度超过25mm 时,应采用无损探伤检测其深度,如深度不
大于6mm,应用机械方法清除;若深度大于6mm时,应用机械方法清除后焊接填满;
若缺陷深度大于25mm 时,应采用超声波探伤测定其尺寸,当单个缺陷面积大于或聚集缺陷的总面积不超过被切割钢材总面积的4%时为合格,否则该板不宜使用;
3、钢材内部缺陷,其尺寸你不超过第二款的规定且离母材坡口边缘表面距离大于或等于
25mm 时不需要修理;如该距离小于25mm 则应进行修补,其修补方法应符合返修规定;
4、焊接坡口可采用火焰切割或机械加工,火焰切割时,切面上不得有裂纹,且不宜有大于
1.0mm 的缺棱,当缺棱大于1-3mm 时,应修磨平整,当缺棱超过3mm 时,则应用直径不超过
3.2mm 的低氢焊条补焊,并修磨平整;用机械加工时,加工表面不应有台阶;
5、焊接接头组装精度应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应修磨合格后方可施焊,药皮焊条手工电弧焊连接
组装允许偏差值见下表;搭接与T 型角接接头间隙允许公差为1mm;
6、坡口间隙超过公差规定时,可在坡口单侧或两侧堆焊修磨
7、搭接及角接接头间隙超出允许值时,在施焊时应比设计要求增加焊角尺寸,但若超过
5mm 时,应事先在板端堆焊或在间隙内堆焊填补并修磨平整后施焊。
禁止在过大的间隙中堵塞焊条头、铁块等异物仅在表面覆盖焊缝的做法。
5.0.2 定位焊的施工要求
1、定位焊必须由持焊工合格证焊工施焊;
2、使用的焊材应与正式施焊用的材料相当;
3、定位焊缝厚度不宜超过设计焊缝厚度的2/3,定位焊的长度应大于40mm,间距宜为500 —
600mm ,并应填满弧坑。
4、定位焊预热温度应高于正式施焊预热温度;
5、如发现定位焊缝上有气孔或裂纹,必须清除干净后重焊;
5.0.3 引弧板和引出板的规定
1、T 型或十字型接头、角接接头和对接接头主焊缝两端必须配置引弧板和引出板,引弧板和引出板
材质和坡口形式应与被焊件相同,禁止随意用其他铁块充当引弧引出板;
2、药皮焊条手工电弧焊引出长度应大于25mm,其引弧板和引出板长度应大于30m m,宽度
大于50mm厚度不小于6mm.。
其长度宜为构件板厚的 1.5倍;
3、焊接完成后,应用气割切除引弧板和引出板并修磨平整,不得用锤击落。
5.0.4 操作工艺相关规定
1 、焊接参数选择
(1)焊条直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