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编辑学2

新闻编辑学2


第一节、创造性编辑思维浅析
一、创造性思维的原理
其一,编辑工作的对象具有无穷多的数量,无穷多的属性,无 穷多的变化。正因为对象具有这种‚无穷复无穷‛的特点,只 要编辑能找到他人尚未知的东西,便有了‚新‛的意义。 其二,编辑活动主体总受其认知定势的调控。
二、拓展编辑的创新视角
(一)、主流视角与边缘视角 (二)、精英视角与平民视角 (三)、历史视角与未来视角 (四)、自我视角与非我视角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宋昭勋著,(四川) 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1993年版,2003年增补版。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版社1997年版
在我家屋后有方池塘。池水澄澈,云影徘徊,水草丰茂。塘里 游鱼穿梭,历历可数。到了夏天,荷叶上伏着的青蛙,两眼虎 视眈眈,还真有点睥睨八方的气概。当萤火虫在窗棂间闪烁时, 蛙鼓有时高亢,有时沉郁,有时一蛙高奏,有时群蛙和鸣。那 时我还背不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更 说不清丰收歉收和青蛙之间的生态联系,但一曲庄户人听得谙 熟的‚田园交响曲‛,足以把我引入一个浮想联翩的境界。
有个登山队员经过多年的筹备,准备一人独自挑战一个高峰。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他忘了白天黑夜,忽然间周围的一切看不 见了。四周都是黑漆漆的一片:即使如此,这位登山者仍然继续 不断地向上攀爬着。可是,就在离山顶只剩下几尺的地方,他滑 倒了,他不断地下坠着……当他一心一意地想着此刻死亡是在如 何快速地接近他时,突然间,他感到系在腰间的绳子重重地拉住 了他,他整个人被吊在半空中,而那根绳子是惟一拉住他的东西。 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求助无门的景况中,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阵短暂的思考后,登山者决定继续全力抓住那根救命的绳 子。第二天搜救队发现了一个冻得僵硬的登山者遗体。他的尸体 挂在一根绳子上,他的手也紧紧地抓着那根绳子……而他所在的 位置距离地面仅仅只有一米的地方。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像这个登山队员一样,往往更看重 也更愿意相信的是手中的这根绳子呢? (2002年12月17日《新闻 晨报》)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刘晓红、卜卫著,新华出版 社2001年版
《人与故事》,高小康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符号学原理》,[法]罗兰.巴尔特著,三联书店1999
第四节
新闻编辑的能力结构
三、组织报道的能力 四、把握大局的能力
一、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舆论的能力
(一)、要关注受众的需求变化 (二)、要触及热点难点问题 (三)、舆论监督与引导结合
【首发媒体】《中华读书报》 【出笼时间】2005年1月26日
【首发媒体】 《长江日报》 【出笼时间】2005年1月7日
【首发媒体】《竞报》 【出笼时间】2005年5月16日
【首发媒体】《新京报》 【出笼时间】2005年2月5日
【首发媒体】《辽沈晚报》 【出笼时间】2005年6月14日
【首发媒体】《时代商报》 【出笼时间】2005年5月18日
在我家屋后有方池塘。池水澄沏,云影徘回,水草丰茂。塘里 游鱼穿棱,历历可数。到了夏天,荷叶上伏着的青蛙,两眼虎 视耽耽,还真有点脾睨八方的气慨。当荧火虫在窗棂间闪灼时, 娃鼓有时高吭,有时沉郁,有时一蛙高奏,有时群蛙和呜。那 时我还背不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更 说不清丰收欠收和青蛙之间的生态联系,但一曲庄户人听得喑 熟的‚田圆交响曲‛,足以把我引入一个浮想联篇的境界。
《解析传媒变局》,喻国明著,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展江主编,中国海 关出版社
《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著,东方出版社 1994年版 《公众舆论》,[美]李普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中文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新华出版社 2000年版
然而,池塘并不宁静。月光下,我常依偎在妈妈身边听故 事, 什么吕洞滨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啊,韦陀锻造银样蜡枪头啊-----每当听到兴头上,池塘那边突然传来‚吱——‛的一声,急促、 凄厉,霎那间又变的暗哑。仅管我对此早有予 感,心头还是 按奈不住一阵战粟。妈妈咀巴里咕哝一声: ‚青蛙又被蛇缠 住了。‛我的情绪于是再也无法松驰下来, 面对着沧茫的夜 空,涌起一股莫名的委曲,真想嚎淘大哭。 我想像不出那温 柔钝厚的小生物在蛇的盘绕下,该是怎样的 残不忍睹。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张延平 (2002年于“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
第三章 编辑思维与意识
编辑思维是指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活动中借 助语言或其他符号手段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 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编辑意识是指编辑主体所持有的一种对编 辑客体的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情感体 验且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反映形式。
二、批判式解读的切入点
(一)、文章所陈述的是不是事实
就新闻报道而言,其本源是客观的事实, 而新闻作品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产物, 是以符号形式记述的经验事实,无论就新闻 的本质还是新闻报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看, 新闻报道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作者以各种 符号形成记述下来的新闻作品均不能违背这 一原则。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 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著,新华 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 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 年中文版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 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 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首发媒体】《法制晚报》 【出笼时间】2005年7月5日 【首发媒体】《北京晨报》 【出笼时间】2005年7月6日
【首发媒体】《苏州广播电视报》 【出笼时间】2005年12月9日
【首发媒体】《重庆晨报》 【出笼时间】2005年7月6日
单从编辑的角度来分析,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
其一,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媒体对时效性、可 读性的考虑,往往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 其二,新闻炒作盛行,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宣传 或其他目的,制造新闻事件并提供给新闻媒体。 其三,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一些记者违心编造假新闻。 其四,网络传播技术让假新闻呈爆炸式扩散之势。 其五,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事实,而且还处于发展的过程 当中,编辑认识上会出现偏差与失误。
北京青年报需要的三种人——
• 能跑而又有学问的优秀记者。那种有新闻冲动,追 赶突发新闻但是稿子深度不够的记者和那种有了几 年实践经验,自认为了解了一个领域,开始往专家 路上靠,不愿写新闻的记者,都不可取。 • 会管版面又会管人的人。不仅业务拨尖,而且在协 调周围优秀人才发挥合力方面有独到的功夫。这样 的人会发展成为大编辑和媒体的高层人员。 • 懂媒体也懂经营的人才,是加速媒体产业化必不可 少的。
胸中蛙鼓
我出身在一个偏辟的乡村,家门前有条河,两岸杨柳成 行,柳条醮水摇曳。记得小时侯,常喜欢一个人立在河 边,好象哨兵一样,了望着婉蜒远逝的帆影。有时运粮 船队的‚款乃‛声伴着潺潺流水,有如天赖入耳,不觉 心广神怡。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家门前有条河,两岸杨柳成行, 柳条蘸水摇曳。记得小时候,常喜欢一个人立在河边,好 像哨兵一样,了望着蜿蜒远逝的帆影。有时运粮 船队的 ‚欸乃‛声伴着潺潺流水,有如天籁入耳,不觉 心旷神 怡。
然而,池塘并不宁静。月光下,我常依偎在妈妈身边听故事, 什么吕洞宾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啊,韦驮锻造银样镴枪头啊-----每当听到兴头上,池塘那边突然传来‚吱——‛的一声, 急促、凄厉,刹那间又变的喑哑。尽管我对此早有预感,心 头还是按捺不住一阵战栗。妈妈嘴巴里咕哝一声:‚青蛙又 被蛇缠住了。‛我的情绪于是再也无法松弛下来,面对着苍 茫的夜空,涌起一股莫名的委屈,真想嚎啕大哭。我想象不 出那温柔敦厚的小生物在蛇的盘绕下,该是怎样的惨不忍睹。
第二章 编辑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
‚新闻记者是杂家,知识要渊博,天文地理、 诸子百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 等,无所不知不晓。‛ ----南怀瑾 ‚孤陋寡闻的人是不配当编辑的,这样的人无法指导记 者到合适的地方去发现和采访新闻。‛ ----范〃安达
‚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科学知识飞速更新,读者阅读需求 和水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化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 求编辑、记者必须具备较专业的知识,对某一个或某一些 领域的知识有较深入了解,甚至要有专业化的认识和理解, 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以至‘权威’,这样,才会改变 那种写出文章来‘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状况。‛
第一节 牢固扎实的根基知识
就文字编辑而言,首先应具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完全有理由可以说,语言文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 言)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基础。所以传播媒介——其中特 别是报刊书籍的编辑,应当毫无例外地掌握驾驭文字 (语言文字)的艺术。‛
----陈原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管尽开花。
《数字传媒概要》,闵大洪著,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
《比较新闻传播学》,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2年版 《论表达自由》,甄树青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0年版 《新闻写作教程》,密苏里新闻学院集体编写, 新华出版社1986年中文版
三、强化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创新的四种方式
1.灵感型 2.类比型 3.直觉型 4.综合型
(二)加强讨论 (三)发挥自己的创造优势
第二节、批判提问式编辑思维
一、何为批判提问式解读
一天在某地,一辆坐着几位华侨的 外地轿车与一辆正在执行公务的本地警 车在一条胡同的中间迎头相遇,在停顿 了短短的几秒钟后,警车迅速退出胡同 给这辆外地的轿车让路,车上的老人打 开车窗,伸出大拇指向警车招了招手。 在下午与该县党政领导的座谈会上,这 位手拥一亿几千万美元的投资商动情地 说:‚我考察了许多适宜投资的地方, 一直举棋不定,今天这件小事让我看到 了贵地市民的素质,我不再犹豫,决定 一期投入5 000万美元,建设一个产业园 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