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评价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资质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902号二O一三年九月本简本内容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并经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确认同意提供给环保主管部门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受理信息公开。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简本文本内容的真实性、与环评文件全本内容的一致性负责。
建设单位: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评价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目录一、项目概况 11.1任务由来 11.2环境保护敏感目标2二、规划概述 42.1产业定位及规划目标 42.2规划范围及规划时段 52.3人口规模预测 52.4功能布局和用地规划 52.5基础设施规划102.6环境保护规划132.7绿地规划13三、规划方案分析 143.1 与上层发展政策及法规相容性分析 143.2 与区域开发及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分析14 3.3 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153.4 开发区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合理性分析 15 3.5 规划目标与规划内容的协调性分析 163.6 小结16四、开发现状回顾 184.1开发区发展历程184.2开发区开发现状194.3基础设施现状194.4污染源现状204.5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14.6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21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35.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235.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245.3 声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45.4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预测分析245.5 生态影响分析 255.6 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255.7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26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26七、公众参与调查 27八、环境风险影响评价29九、开发区规划综合分析论证309.1 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309.1.1规划协调性309.1.2资源环境可行性309.2 规划目标合理性分析 319.3 规划布局合理性分析 319.3 规划规模合理性分析 319.4 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及发展建议32 9.5 周边功能区对开发区的影响 329.6 环保基础设施合理性分析32十、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3310.1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3310.2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3310.4 声环境保护措施 3310.5 固废防治措施3310.6 开发区产业发展建议3310.7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3410.8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3410.8.1清洁生产措施3410.8.2 循环经济分析 3410.9 环境风险防范与监控35十一、结论及建议 3511.1结论3511.2 规划完善建议及要求35一、项目概况1.1任务由来江苏省盐城经济开发区1992年8月开始建设,1993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苏政复[1993]52号),批复面积为9平方公里,范围为东起新长铁路,西至东干渠,南起徐巷河、第一沟,北至苏农路。
1996年3月又被批准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苏政复[1996]30号),发展目标是建成全市“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市区工业转移聚集区和现代化新城区”。
1997年,开发区开展了区域环评工作并并获得了江苏省环保局的批复(苏环计[1997]75号)。
随着开发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进区项目不断增加,原有开发区范围狭小、建设用地不能满足具备一定投资规模、需占用较大面积成片土地项目需要的矛盾显现出来。
为了缓解开发区原有空间狭小的状况,加速实现将盐城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战略,盐城市政府决定在通榆河以东新辟开发区,即盐城开发区东区,其范围是:西至通榆河,东临东环路,南至南环路,北临世纪大道,盐城市人民政府给予了批复(盐政复[2003]12号)。
开发区建立以来确立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第一主导产业,并着力培育和发展风电、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发区省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办函[2010]179号)。
为进一步满足开发区入区项目的用地需求,开发区决定对东区进一步扩展,为规范开发区的发展,避免因缺乏规划引导造成企业无序引进,环保措施不合理,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发区管委会编制了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总规划面积约117平方公里,规范范围为北至东进路、世纪大道一线,南至南环路、盐徐高速公路一线,西至串场河、跃马路一线,东至沿海高速公路,见图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规定,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本次评价拟通过分析开发区现状条件及存在问题,并根据规划方案,从区域环境管理要求出发,提出更为合理、实用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建议,为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1.2环境保护敏感目标(1)大气环境保护敏感目标:评价范围内集中生活区、行政办公楼,开发区边界外3km范围内的聚居区。
敏感目标分布见表1.2-1。
(2)地表水环境保护敏感目标:通榆河、西潮河及评价范围内饮用水源地,见表1.2-2。
(3)声环境保护敏感目标:开发区内及边界外200m范围内的居民点、中小学和行政办公区等,详见表1.2-1。
(4)生态环境敏感目标:陆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态系统。
表1.2-1 大气(声)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环境要素序号环境保护对象名称方位功能规模(人口) 距离/米环境功能大气 1 锦绣天第园、新河三号小区区内居住702 ?二类2 蔡尖花园区内居住1024 ?3 阳光世纪园区内居住1890 ?4 阳光康居园区内居住1364 ?5 东滩区内居住 3432 ?6 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区内文教1500 ?7 巨墩小学区内文教300 ?8 东滩小学区内文教120 ?9 南舍小学区内文教150 ?10 盐城师范学院区内文教10000 ?11 中舍区内居住1064 ?12 南舍区内居住 4621 ?13 德喜区内居住1476 ?14 正丰区内居住 3102 ?15 友权区内居住1547 ?16 伍龙区内居住 2472 ?17 步凤镇区内居住56273 ?18 友谊区内居住2720 ?19 板土区内居住2095 ?20 李坝区内居住3517 ?21 前途区内居住1318 ?22 盐城工学院 N 文教12000 50023 北林N 居住2300 150024 南阳镇 N 居住77468 300025 邵林N 居住3230 70026 民联E 居住3217 200027 东团 E 居住949 170028 蔡墩 E 居住3765 30029 安龙 E 居住2100 30030 红升E 居住4636 90031 伍港 E 居住2491 200032 仁智S 居住3138 20033 车滩S 居住2000 300034 王姚S 居住1558 10035 烈士S 居住3256 20036 黄巷S 居住 2007 110037 庆元S 居住2598 170038 元坎S 居住 2768 300039 宏心S 居住2170 250040 构港W 居住 3149 140041 伍西W 居住2023 280042 伍佑镇W 居住33444 180043 东进W 居住3781 76044 伍东W 居住2087 40045 盐城市区 W 居住、行政办公区约80万50声环境 1 锦绣天第园、新河三号小区区内居住702 / 2类2 蔡尖花园区内居住1024 /3 阳光世纪园区内居住1890 /4 阳光康居园区内居住1364 /5 东滩区内居住 34326 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区内学校15007 巨墩小学区内学校3008 东滩小学区内学校1209 南舍小学区内学校15010 盐城师范学院区内文教1000011 中舍区内居住106412 南舍区内居住462113 德喜区内居住147614 正丰区内居住310215 友权区内居住154716 伍龙区内居住247217 步风镇区区内集中居住区2627318 友谊区内居住272019 板土区内居住209520 李坝区内居住351721 前途区内居住131822 王姚S 居住1558 10023 烈士S 居住325620024 盐城市区 W 居住、行政办公区约80万50生态环境/ 周边农田生态系统、区内陆生生态系统及通榆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通榆河一级保护区,及通榆河及其两侧各一公里、主要供水河道及其两侧各一公里的区域。
注:区外距离为距开发区边界距离。
表1.2-2 地表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及功能区划序号名称位置长度km 功能区划水质目标(2010年) 水质目标(2020年) 流向1 通榆河W 8 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农业) ⅢⅢ东南-西北2 新洋港S 3.0 工业、农业ⅣⅣ东-西3 西潮河S 7.3 农业、排污通道ⅣⅣ东-西4 串场河W 4.0 工业ⅣⅢ南-北其他各河道无功能区划,按开发区环保局要求,均按Ⅳ类功能区要求执行。
二、规划概述2.1产业定位及规划目标规划总体定位: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具有一定科学创新能力,环境优美,居住与工业平衡发展的产业新城。
产业定位:选择汽车产业、光电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产业、高端纺织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2.2规划范围及规划时段2.2.1规划范围北至东进路、世纪大道一线,南至盐徐高速公路,西至串场河、跃马路一线,东至沿海高速公路,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约为117平方公里。
2.2.2规划时段本次规划年限为:2013年~2020年。
2.3人口规模预测到2020年,规划居住人口达35万人。
2.4功能布局和用地规划2.4.1功能布局开发区规划形成“四轴、两心、四区”的总体格局。
⑴“四轴”“四轴”即延续“都市走廊”城市发展轴,以新都东路为轴向,结合周边地块开发形成的城市功能延续轴;以五台山路和东环路为轴向的城市空间拓展轴;沿南环路布置以大型企业为主形成的南环路产业发展轴;以步湖路为轴向的步湖路生活服务轴。
⑵“两心”“两心”即以“都市走廊”功能延续轴和城市空间拓展轴交汇处的规划区北部综合配套中心;步湖路生活服务轴与城市空间拓展轴交汇处的南部生活配套中心。
⑶“四区”在规划区内形成河西综合区、都市走廊发展核心区、中部产业功能区和南部拓展区四个功能片区。
河西综合区是指通榆河以西的开发区区域。
都市走廊发展核心区是都市走廊城市功能延续轴上的主要区域,是结合北部综合配套中心的建设,形成集居住、商业、办公、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功能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