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五

2017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五

2017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五艺术批评的形态多种多样,按照批评对象所属的不同艺术门类,大致可分为美术批评、音乐批评、戏剧批评、影视批评、文学批评等;按照批评的角度切入,则可分为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本体批评等。

这些批评形态是在漫长的艺术批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累了丰富的批评经验,具有较为完整的批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批评方法,对它们进行研究,无疑将有益于我们今天的艺术批评的发展。

困于篇幅,我们的论述无法面面俱到,而只能对后一种分类中的几种主要批评形态——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文本批评等展开论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

它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用和历史价值。

这种批评方法以艺术作品为中心,联系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艺术源于特定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它是产生较早的一种批评形态。

我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一向注重社会生活对艺术的影响和艺术的社会功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鲁国,遍听各诸侯国的民歌后,说从音乐中可知各国的社会现状与前景:为之歌《齐》,日:“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为之歌《陈》,日:“国无主,其能久乎?”艺术不仅反映出社会面貌,而且艺术也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司马迁说:“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

”艺术的道德感化作用及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的作用一向被中国古代大多数艺术批评者所重视,他们的批评也往往由此着眼进行。

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也很发达。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关注到艺术作品和社会的关系,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系统地研究了荷马史诗与诗人的生平、古希腊社会的关系,开创了社会历史批评学派。

19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斯达尔夫人、圣•伯夫和丹纳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和《艺术哲学》中提出制约艺术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

他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他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潮总是和艺术家所属的种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风俗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艺术作品美学特征的来源和内在动因。

社会历史的批评是正确的批评途径之一,许多从事社会历史批评的艺术家也兼用其他方法从事批评,如俄国的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这就避免单一使用这种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的弊病,因为艺术批评的对象毕竟是艺术作品,必须要顾及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而单一的社会历史批评就有可能造成批评中审美价值的失落。

(二)心理批评应该说心理批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的各种批评观念进入中国的。

具体地说,心理批评是借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家做心理分析,从而探求艺术作品原型、真实意图与内在架构的一种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的流派也有很多,比如实验心理学批评、格式塔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等。

其中的精神分析学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特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瑞典的精神病专家弗洛依德,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有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组成的。

无意识是人的本能,如性欲等,他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与最初动机。

由此,他认为,艺术是白日梦,它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以艺术来完成。

它往往是通过对艺术的分析揭示出艺术家的心理状态,比如弗洛依德提出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并用这个理论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进行了精彩的分析。

应该说,精神分析心理批评从人的特别是创作主体的潜意识、意识、无意识层面出发对艺术作品以及艺术的本质进行阐释有着非常合理的一面,毕竟艺术的创作与意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然过分的强调了“无意识”、“性欲”等对艺术的作用。

他的学生荣格在他之后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学说,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发展了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是艺术批评中心理批评的一个分支,但是相较于其它的心理批评来说,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的艺术批评领域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西方当前的艺术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为艺术研究深入人类的心灵,尤其无意识状态开辟了新道路,为人类向未知领域进军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三)文本批评文本批评是以艺术作品审美内蕴和审美价值为中心对艺术进行研究的一种批评方法。

如20世纪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尔特运用符号学方法研究作品本身。

它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在观众身上引起的反应,如愉悦、升华、畅神甚至高峰体验等。

文本批评最早依附伦理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而存在,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批评形态。

但是,孔子已经意识到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美学的关系。

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并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表明他已认识到艺术的审美特征:没有审美特性的艺术就失去了功能。

自然,他衡量艺术的最终标准是道德。

魏晋时期,美的意识觉醒,自钟嵘“滋味说”始,韵味、神韵、意味、妙悟、境界、意境学说相继发展起来,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王国维、宗白华等美学家一脉相承,建立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批评。

中国古典艺术批评强调通过“品”、“悟”而得到“味”、“神”,这主要表现在诗、书、画等艺术样式上。

西方文本批评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至黑格尔、康德发展为系统学说。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他们已经认识到艺术美的独立价值。

席勒在《论美书简》中指出“形式或表现的美仅仅是艺术所特有的”。

现代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所谓“意味”就是审美情感。

苏珊•朗格则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总之,情感与表现构成了文本批评的核心概念。

文本批评主要关注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美学形式以及审美价值,是一种非功利性艺术批评。

文本批评对艺术本体研究较为深入,是现代艺术批评的一种主要形态。

(四)接受批评接受批评是一种从接受者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的艺术批评方法。

如20世纪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就是采用这种批评方法的代表。

姚斯和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为了语言学家去解析才创造出来的,文学研究也不应该为解释而解释、为比较而比较,或完全进行文本主义的语言结构和文学符号系统研究,而应该确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致力于使创作与接受,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动态过程合理化。

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美学和解释美学,接受批评的方法主要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艺术批评的形态虽然繁多,但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敌对、毫无关联的。

心理批评与文本批评经常相互渗透,只要契合艺术作品的文本状态,任何批评形态的选择和杂糅都是可行的。

中国古典艺术批评非常发达,创立了完整艺术理论体系和艺术批评体系。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大量借鉴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现代转化上却显得迟缓无力。

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现代艺术发展状况,实现西方艺术理论本土化和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现代化,创建中国现代艺术批评体系。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消费活动中的重要方式,不仅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和形态,还对艺术活动乃至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艺术批评能够全面而深入地阐释其意蕴,评判其价值。

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借助形象倾其感受、阐发思想、表达情感的产物,由于其形象性、多义性、模糊性和复杂性,一般艺术欣赏者较难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其内在意蕴和艺术价值,这时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对作品进行挖掘、分析和评价。

(一)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

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其含蕴是否深厚及能被接受者看懂多少,是决定一部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的最重要的方面。

不同的艺术作品的内涵的含量是不同的,浅层次的内容较能为接受者所把握,而深层的内容或意蕴则往往依赖于艺术批评的开掘。

优秀的艺术批评应该是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指出其中所孕育的社会规律性与必然性,并且指出其给社会或整个时代带来的新的思想闪光。

著名导演谢飞在1989年拍的《本命年》就是一部可以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体验的文本。

在看过这部影片后,不少观众对此提出非议,以为这是描写都市痞子青年的普通影片,但是经过批评家的分析,在这部影片中有大量的而且非常深刻的时代色彩,它表现的是在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在生活、文化上都面临着一次大的转型,在这次转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而影片的主人公李慧泉没有能够适应这次社会的转型,因而在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从而走向最终的死亡。

他的死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李慧泉这样一个小人物来体会到谢飞这样一位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社会压力,从而也就能够把握当代知识分子在经济社会和消费时代的人文心态。

其次,艺术批评应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精到的分析。

如果我们把艺术作品看作一个人的话,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灵魂,而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他的整个的身躯与骨架,没有身体的人是不存在的,同样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会是艺术,因此,艺术批评对作品形式的探讨,是无可逃避的。

艺术作品形式的批评,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如形象、结构、语言等。

一般来说,对作品形式的批评总是离不开对其所承载的内容的批评,因为内容与形式之间本身就是无法截然分割的,对二者的批评也须在相互联系中才能见出分晓。

再次,艺术批评还须对艺术作品整体作出价值评估。

价值,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成就的体现,对它进行评估,意味着对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或为人类精神世界做出的贡献大小的衡量。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总是要包含一定的价值,“如果他的作品没有真正的价值,如果他的想法是肤浅的或轻佻的,那这部作品还是永远别写的好”。

艺术评论正是发现和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的最重要因素。

在艺术史上,有无数的作品,因其艺术价值得到了艺术评论的有效和不断重新开掘,而相传久远和流芳百世。

同样,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因其艺术价值一度未被艺术评论发现而曾经备受冷落。

可见,艺术评论对作品价值的评估,决不是任意而为的行为,其评论标准的科学性和历史性、批评的品格和层次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对艺术作品价值的评估效果。

因此,真正的艺术批评对艺术作品价值的评估,一定是严肃而审慎的,并且常评常新。

(二)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作产生影响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艺术批评能够起反馈信息和指导创作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