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优秀课件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优秀课件
ε=(L-L0)/L0
弹性变形阶段I:
σ<σe,应力撤消后,变形即 消失,总变形量很小,<1%。 屈服阶段II:
σ>σe ,有屈服平台或屈服
锯齿,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强化阶段III:
试样发生明显而均匀的塑性 变形。 颈缩阶段IV:
σb之后,材料发生局部不均 匀的塑性变形,形成缩颈。 断裂V:材料在K点断裂。
晶向 形式 〈100〉 〈110〉 〈111〉
长度 原子数
晶向原子 最密排 密度 方向
a 1/2 x 2=1 1/a √2a 1/2 x 2=1 0.7/a
√3a 1/2x2+1 =2
1.16/a 〈111〉
——同理可计算面心立方晶格中各主要晶向、主要晶面的 原子密度,得出面心立方晶格中最密排晶面、最密排晶向。
密排六方晶格: 滑移面{0001} 滑移方向〈1120〉 滑移系数目: 1×3=3
滑移系对性能的影响
晶体中的滑移系愈多,晶体发生滑移的可能性愈 大,材料的塑性愈g、 Zn等,滑移系仅有3个,因此hcp晶格金属塑性较 立方晶系金属差很多。
滑移系数目相同时,每个滑移面上的滑移方向数 目越多,材料塑性越好。
移的难易程度。
体心立方晶格中各主要晶面的原子密度
晶面 (100) (110)
形式 面积
a
a
a2
√2a a √2a2
原子数 晶面原 子密度
1/4 x 4=1 1/a2 1/4 x4+1
1.4/a2 =2
最密 排面
(110)
(111)
√3/2a2
1/6 x 3 0.58/a2
√2a
=1/2
体心立方晶格中各主要晶向的原子密度
塑性变形。此时如果不再
增加外力,材料的变形即
停止下来。若要变形继续
增加,必须增加应力值—
I II III
IV
这种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
加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
形变强化。
塑性变形过程-颈缩
1. 颈缩:试样开始发生不均匀的塑 性变形,最后形成颈缩,即塑性 变形集中在局部区域进行。
2. 极限强度:开始发生颈缩时对应
金属通常以滑移方式 发生塑性变形。
一、滑移
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 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着 一定的晶面(滑移面)和 晶向(滑移方向)产生相 对位移(滑动),且不破 坏晶体内部原子排列规律 的塑性变形方式叫滑移。
Zn 单晶的滑移
1、滑移带
光学显微镜:滑移带。 电子显微镜:每条滑移带由许多平行滑移线组成。
体心立方 (b.c.c)
滑移面:晶面族{110} (110), (011), (101), (110), (011), (101) 滑移方向:晶向族〈111〉 滑移系数:6×2=12
面心立方 (f.c.c)
滑移面:{111} (111), (111), (111), (111); 滑移方向:〈110〉 滑移系数: 4×3=12
剪应力: 同截面相切的应力称为“剪应力” 或“切应力”。
2、应变:物体形状尺寸所发生的相对改变。
正应变(线应变): 物体内部某处线段在变形后 长度的改变值同线段原长之比值。
切应变(剪应变): 物体内两互相垂直的平面在 变形后夹角的改变值。
二、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I II III
IV
纵坐标为应力σ(单位MPa), 横坐标为应变ε, 其中:σ=F/A0 ;
不能恢复的永久性变形
当应力大于弹性极限时,材料不但发生弹 性变形,而且还发生塑性变形,即在外力 去除后,其变形不能得到完全的恢复,而 是残留有永久的变形。
塑性变形过程-屈服
1) 屈服:材料开始发生微量 塑性变形。
2) 屈服特点:即使外力不再 增加,试样继续变形,这 种变形属于塑性变形,在 拉伸曲线上会出现屈服平 台或屈服锯齿。只有部分 材料具有这样的特征。
高锰钢中的滑移带,500X 滑移带
2、滑移的晶体学特征
滑移发生的晶面称为滑移面,通常为晶体的最 密排晶面;
滑移滑动的方向称为滑移方向,通常也为晶体 的最密排方向;
因为在最密晶面之间的面间距 最大,原子间的结合力最弱; 沿最密晶向滑移步长最小,滑 移所需外加切应力最小。
ⅠⅡ
3、滑移系
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 一个可以滑移的方式,称为“滑移系”。 每种晶格滑移系数目的多少可用来衡量滑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 变形
塑性加工举例
Rolling
模锻
Hot Rolling
Cold Drawing
纳米铜的室温超塑性
6.1 金属的变形特性 拉伸实验与拉伸曲线示意图
一、变形过程中的名词概念
1、应力:作用在材料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力。
正应力: 同截面垂直的应力称为“正应力” 或“法向应力”。
I II III
IV
退火低碳钢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屈服强度
材料开始发生微量塑性变形的抗力, 也称为屈服极限,用σS表示
对具有屈服现象的材料,用屈服现象发生时 对应的应力值表示; 对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以产生0.2%残余 变形时的应力值表示。
塑性变形过程-均匀变形
在屈服后的变形阶段,试
样整体进行明显而均匀的
的工程应力σb ,表示材料对最 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抗力,称为抗
拉强度或强度极限。此后试样出
I II III
IV
现失稳,能承受的总应力下降,
其实颈缩处真实应力依然在上升。
断裂
1. 变形量大至K点,试样 发生断裂。
2. 断裂的实质是原子间承 受的应力超出最大吸引 力,原子间的结合受到 破坏而分离开来。
y e
弹性变形
变形可逆,去除外力变形即 消失,试样尺寸完全恢复。
特点:服从胡克定律,即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I II III
IV
• σ为正应力,ε为正应变, E称为弹性模量; • τ为切应力,γ 为切应变,G称为切变模量。 • E、G反映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代表着材
料的“刚度” 。
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
bcc的a-Fe与fcc的Al或Cu,虽然都有12个滑移系, 但bcc滑移方向较少,所以塑性不如铜及铝。
I II III
IV
6.2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 单晶体变形的基本形式——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 单晶体受力后,外力在任何晶面上都可 分解为正应力和切应力。正应力只能引 起弹性变形及断裂。在切应力的作用下, 金属晶体产生塑性变形。
正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开裂
切应力作用下,单晶体 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 滑移和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