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二)古籍的外形结构
这包括书衣、书签、书 名页、书首、书根、书 脑、书脊等名称。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护 封等。现在叫“封面”(古籍中的封面另有所指)。
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 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 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 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 签。 2、书签。又称活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 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3、书名页。就是古籍的“封面”,指护纸后的 第一页,即现代图书的题名页,也叫“内封页”或 “内封大题”。其上题有书名,常为名家手笔。封 面页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 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 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3)“版本”的含义变化。“版”、“本”二字合为一
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 于写本。最早出现于宋太宗淳化(990-994)初年。 《宋史· 李觉传》云:“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 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可见,版本一词的 本义是用雕刻好文字的木版印制而成的图书本子,与写 本、拓本等相区别。至雕版印刷通行后,一般称印本书 为“版”,写本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 说:“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 雕之善本也。”近人吴则虞《版本通论》也说:“雕版 行,锓椠之木称‘版’,抚印之文称‘本’。”(《四 川图书馆学报》1978年12期)而版本也就成为印本书 与写本书的合称了。后来著录书目者在著录印本的同时, 也著录印本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图书,于是版本的范围就 逐渐扩大,包括了雕版印刷通行前的简策、帛与纸的写 本和雕版印刷通行后的刻本,以及拓本、石印本、影印 本、活字版等形式的一切书籍。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 版本,意为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实物形态。
二、古籍的结构
(一)古籍的单页版式 古籍单页版式包括版框、界行、行格、版心、
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耳等名称。
天头
象鼻(鱼尾)
边栏(栏线、 版框)
版 面 ( 匡 郭)
界 行 ( 边 准)
地脚
版心
1、版框是指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 “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 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 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单栏为一粗 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竹节的竹节栏, 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 成的卍字栏,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2、古籍版本学及其研究内容
1)古籍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
门学科。 2)要而言之,古籍版本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古籍版本学理论。古籍版本学理论是对古籍版本学这一学 科的宏观把握。它要求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古籍版本学的一些基本 课题,如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 法、研究目的和任务,以及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等,总结古籍版本学的基本原理。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中国历代的版本研 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 对于继承和发扬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善古籍 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教学目标: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古籍的各种形 式的版本,即各种古代图书的各种实物形态,而以 写本和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国历代的 版本研究史与古籍在形式、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图书版本的发生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 录情况,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情况。本章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古籍版 本知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籍发展的概况 以及掌握古籍版本的基本常识。
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 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 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 “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 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 又称行款。 4、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 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 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 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5、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 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 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教学重点:1、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2、
古籍版本源流;古籍的装帧形式及其演变 3、我国古籍的版本结构与类别。 教学难点:1、古籍版本术语太多;2、古 籍版本的类别比较复杂。
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 理论
(一)古籍及其数量
1、“古籍”的定义: 一般是指1911年以前抄 写和出版的图书。但是 也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 古人线装图书。
除了木质之物外,版还可用金质、玉质、石
质。如《逸周书· 大聚》“铭之金版”,《黄帝 内经· 素问》“著之玉版”等等,都是指将文字 铭刻或书写于版状的金石材料上。可见版是 古代书写载体的物质形态的称谓。“版”字 作为图籍解,始于先秦。《论语· 乡党》云: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魏何晏注云: “负版,持邦国图籍者”。
(二)版本与古籍版本学
1、“版本”含义的变化。 1)“版”。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 改,今正。”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为片, 名之为版。”这就是说,剖成片状的木头称为“版”。因版 多系木质,遂派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所 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可见“版”、“板”二字为古今字。版作为书 写材料,早在先秦时已经应用。《仪礼· 聘礼》说:“百名以 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名”即字;“方”,郑玄 注说: “版也”,是一尺见方的版。行文超过百字,一块板 写不下,就写在若干根竹简上,编成简策。古人写信时一般 用一块板,所以书信又叫“尺牍”。《说文解字》释“牍”: “书版也”。秦汉时,奏议也多用版,王充《论衡· 量知篇》 说:“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2、古籍数量的估计: 1)历代出版书籍的数量。1946年,杨家骆教 授根据历代各种目录整理出我国古代出版的书 籍数量。
朝代 公元 出版书籍量 累计出版量 西汉及以前 ?-25 1033 1033 东汉 25-220 1100 2133 三国 220-280 1722 3255 晋 280-420 2438 5693 南北朝 420-589 7094 12787 隋唐 589-907 10034 22821 五代 907-960 920 23591 宋 960-1279 11519 35110 西夏、辽、金、元 1279-1368 5970 41080 明 1368-1644 14024 55104 清 1677-1911 126649 181553
4、牌记 。又称刊记、大记,俗称“书牌子”。指 在书名页的背面刻印上刊行年月、地点和刊行人的 姓名、堂号等事项。也有的书把此内容刻在序目之 后或卷末。 5、书脑 。线装书订线的打眼的地方。今天精装图 书也这样称呼,因打眼穿线是装订的关键性工序, 故称之。 6、书脊。线装书订线的侧面,也称书背。 7、书口。与书脊相对应的一端。也就是有鱼尾的 一端。 8、书首。古籍的上端的切口,又叫书头。 9、书根。古籍的下端的切口。因为线装书在架上 是平放的,为方便检索,往往在书根上题写书名、 卷数、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 如“<凡大>”、“<大止>”等。
2)现存古籍数量估计
(1)《四库全书总目》,除著录收入《四库全书 》的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外,还有存目六千七百 九十三种,二者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 (2)《中国丛书综录》,计收现存历代丛书两千 七百九十七部。子目七万多条,除去重复,实收古 籍三万八千八百九十一种。 (3)《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共著录《四库全书》 编成以后的古籍近两万种(1.6万)。 (4)《书目答问》著录古籍两千二百多种,后范 希曾又作《补证》,除订正—些讹误,还补收了— 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二者共约三千种。
(5)《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方志八千二
百余部。 (6)《清史稿· 艺文志》及其补编,著录清人著作近两 万种,其中部分著作与《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 》、《书目答问》重出。 (7)《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清小说目》等著录 小说两千多种。《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 《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著录杂剧传奇三 千五百种。《子弟书总目》著录子弟书四百多种。《京 剧剧目初探》等著录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约六千种。《 宝卷综录》著录宝卷七百七十四种。《弹词宝卷书目》 著录弹词二百七十种。以上共约一万三千种。 (8)《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著录年谱三千零一十五种。 加上族谱,总约一万种。
(9)《历代医学书目提要》、《中医图书联合目 录》著录古医书八千多种。
(10)《中华大藏经》、《佛教典籍分类之研究》
等,著录佛教典籍四千一百多种。加上道教典籍 (1500种)和其他宗教书,共约七千种。 (11)又据《谈谈古籍和古籍分类》的估计,碑帖 舆图约有一万种,兄弟民族语文古籍约有一万种。 以上,除去重复,总计十五万种左右。
2)“本”。书称“本”,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 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 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文
选· 魏都赋》李善注引,又见《太平御览》卷618引) 所谓“持本”,即持书本之意。但此处所言之 “本”,历来解释不同,或说是指简策的版本(余 嘉锡《目录学发微》),或说是指缣帛的书籍(叶 德辉《书林清话》),二者都不甚准确。就内容与 形式合而观之,“书”之所以称本,既有原本、定 本之意,也有以本计量之意。南北朝时,北齐颜之 推在《颜氏家训》卷6《书证》中,就提到河北本、 河南本、江南旧本、江南古本、江南书本、俗本等 名目,说明写本已有各种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