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作用
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作用
明·吴又可《温疫论》谓温疫并非伤寒病,而是天地 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疫感受戾气(疠气)而发, 戾气种类繁多,统称杂气,一种戾气感人只能生一种 病,它们的共性是“无形可求”,“无象可见”, “无声复无臭”。戾气之毒因厚薄不同,或散发或大 流行。其论已经非常符合现代关于传染病的认识。
由于他认为戾气是从口鼻而入,侵犯部位内不在脏 腑,外不在经络,为表里分界之处,即《内经》所说 的膜原,药力不可达,至发病时邪毒渐张,内侵于腑, 外犯于经,诸症显现,故为此创制了达原饮等诸方, 邪离膜原之后,才能施汗、吐、下等法祛邪。
2 现代应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实践
近60年来,大陆曾发生过鼠疫、乙脑、流脑、疟 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非典 SARS、人禽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甲型H1N1等重大传染 病流行。其间中医药工作者积极参加防治工作,取 得了一些成绩,发挥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作 用。
关于全社会的宣教、预防措施不必赘述,仅就近
自《黄帝内经》以降,历代有影响的医学著作无不 以流行性传染病(急性热病、疫病)作为论述的重点。 治未病、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等中医治疗原则更是与 防治急性传染病密切相关。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论 述了疫病的特点,并强调了预防疫病培护正气与避其 毒气的重要性。
传染病的治疗
应首推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它是以六经辨证治疗急性热病(当 然包括急性传染病)全过程最有指导性的著作。但随着时代的推衍,急性 传染病的种类、性质、特征也有差别,不同时代可以发生不同的疫情,故 后世医家又多有新的建树。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将“伤寒”作为广义的概念,包括各种外 感温热病和时行疫病,故将温热病分为“伏气之病”(有伏寒、伏热之别) 与“天行温病”,天行温病则“自生毒秽之气,人闻其气,邪气入上元宫, 遂散百脉而成斯病。”可以用屠苏酒、辟温粉或水研雄黄涂鼻预防,在治 疗方面常用大剂量的石膏、大青叶、栀子、黄芩、升麻、犀角、羚羊角、 赤芍、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物,配合四时辨证。无疑这对后世吴又可的“杂 气论”有重要影响,并开清代温病学派之先河。
中医最早提出的传染病预防措施
◎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证实,远在 秦代已经设立了“疠迁所”,强制隔离麻风病患者。 ◎《肘后方》记载防治恙虫病的方法有养鹅、鸭消灭 沙虱(病原体的中间宿主);以虫屑外敷和内服又 完全符合现代免疫学原理。书中还记载了狂犬病的 防治方法:“乃杀所咬犬,取脑傅(外敷),后不 复发。实际上也是利用狂犬病的病毒利用免疫学原 理进行防治,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后狂犬病疫苗才问 世。
年对几种重大传染病有组织的、较为系统的防治用
药概况选摘、分析于下。
艾滋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 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最终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滋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 与生活方式、医疗过程相关,故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由于它对人体的摧残甚剧,死亡率极高,被称为 “世纪超级瘟疫”。由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匮乏,故 艾滋病的防治对传统医学抱有很大的期望。
清代温病学研究兴起,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 鞠通的三焦辨证已成为中医必学之理论。其后对于急 性传染病多从温病学中寻觅治法,但在治疗近现代急 性传染病中又多参考杂病治疗的思路有所发挥,如白 喉、猩红热、鼠疫、麻疹、肝炎、脑炎、肺炎、痢疾 等,随着社会的需要专著叠出。
以上内容虽挂一漏万,也能反映出历代医家曾 经对急性传染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多有建树, 直到目前仍有宝贵的价值,几乎包括了现代传染 病预防(隔离、疫苗、预防用药)、治疗等所有 方面。
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作用
魏子孝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 100091)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10)02
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是一个误解。在西洋医学 传入中国以前,我国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表 明了中医药是经过了几千年来无数次毁灭性的瘟疫考 验的。
从防治艾滋病的实践是有用武之地的。
虽然艾滋病并非空气传播,现代中医还是从我国几 千年来防治瘟疫的临症经验中汲取了有关的治疗原则 (治未病、祛邪扶正、辨证论治等)和方药(并不局 限于温病用方),并根据艾滋病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期 (不局限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而且依据 个体艾滋病患者的不同证候表现,切合实际地揉进了 众多的杂病治法和方药,尤其自始至终重视正气的培 护,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正邪关 系的理念,因此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之所以产生这一误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病原体的研究、化学制剂与给药途径、治疗 方案规范确实是西医之长,百余年来淹没了中医防治 传染病的特长;其二,近来现代中医治疗传染病研究 自身的萎缩(最重要的原因是西医已成为医疗卫生体 系中的主流,以及中医治疗的个人经验因素难以规 范)。
1 古代中医药学对防治传染性疾病 的重要贡献
后世很多医家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多有理论和诊疗方 面的贡献。
中医最早发现的传染病 晋·葛洪《肘后方》所述的“虏疮”是世界上对 天花的最早记载:“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 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 “剧者多死”,治愈后仍留“疮瘢紫黑”。该书所 述的“鬼注”、“尸注”实际上就是结核病:“使 人寒热淋沥,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 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死后复传之 旁人,乃至灭门。”所述“恙虫病”是由沙虱传染, 至二十世纪初美国学者才证明该病的病原是一种立 克次氏体,携带该病原的是一种小红蜘蛛。
◎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已将普通外感病与“疫 疠”相区别(见“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与“疫疠病 候”),并提出“故须预服药”防止传染。
◎明代对天花(痘、豌豆疮)的防治最为重视,已明 确分清天花、麻疹、水痘的区别(以往麻疹与天花并 称痘疹)。至明、清两代,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已近趋成熟, 之后传入欧洲才有牛痘接种法问世,杜绝了毁灭性的 天花传染病。这是中国对世界以雏形的免疫学方法预 防烈性传染病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