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培养出举止得体、道德高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如何让养成教育发挥作用,我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小学生因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应要求小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

如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

学生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却体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要知道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习惯之上的。

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坨,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

低年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如进行评比活动,评出课堂表现好的同学;卫生表现好的同学;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

让他们在评比中去体验,去理解。

要发挥好班长、组长的核心带头作用。

学校要“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课任老师)相互促进,“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教师要充分利用晨会进行养成教育,并让学生经常反省,谈自己哪些行为符合常规要求,哪些行为违反常规要求。

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怎样抓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曾记得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要想做一个平凡而又不简单的人,我们每个人必须把看似很小的事情做好。

教育改革的今天,进入独生子女年代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污言秽语,以及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待人长幼不分。

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

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要从小节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不少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乱扔,乱写乱画。

回到家里依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

二、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

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

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

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是久而久之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成效。

,三、社会和家庭要配合。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

”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不是一日之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习惯成自然,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我们必须从小抓起。

谈如何进行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会使你受益终身;相反,将受害终身。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我认为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积极评价,引导养成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根据学校一日常规评比细则,我在班级中选了五位班级纪律管理员,这五个人有的是遵章守纪的模范代表,有的是平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人。

选平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人,目的是督促他们在管理班级的同时能改正缺点,我要求这五位同学从早读、作业、课堂纪律、课间操、眼操、路队、卫生七个方面对全部学生进行评价,制作了一个表格,每人原始分100分,根据表现进行加分或者扣分。

刚开始是每人登记一天,五个人刚好一周,后来我干脆一周一轮,每人负责一周。

每周小结每位同学的一日常规表现得分情况,利用周五放学时间表彰一日常规表现好、得分高的同学,并予以物质奖励:有的时候是奖励一个本子、一支笔,有的时候是奖励一个小玩意,我还准备发奖学金,到银行去兑崭新的一块钱纸币,这样有发钱的感觉。

加分或者扣分以老师说的为准,不允许学生私自乱加乱扣,如作业,谁没交作业或者作业质量极差,是要扣分的,作业质量好的可以加分。

以老师宣布的为准。

上课的纪律、做操的纪律等等都纳入评比。

偶然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加入加分或者扣分,一周内得分最低1个或者3-5个要留校,进行批评教育。

学生都生怕留校,因为留校有的时候要参加卫生劳动,有的时候要完成课外作业,有的时候要通知家长。

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莫大的荣耀和奖励,必将激发起争取更大进步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勤于观察孩子们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行,对符合规范的及时给予肯定,与规范相背的及时予以纠正,这是对小学生养成最现实的引导。

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手段,注意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众实施的以肯定表扬为主,纠错批评的以个别进行为宜。

二、言传身教,带动养成作为班主任在注重身教作用的同时,我更注意从自己的一言一行、细微之处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和带动。

生活卫生习惯,我要求我的班级环境必须干净、整洁。

我的想法是“教室可以不华丽,但不可以不干净、不整洁。

”一进教室,就看看卫生情况,或者指名学生做,或者亲力亲为。

魏书生曾说过,班级的工作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我每天安排两个同学(有十个卫生委员)做卫生保洁,负责清扫教室;教室劳动卫生各区域专人负责,卫生角、饮水机、开关窗户、走廊、墙砖、雨伞摆放、牛奶沐淋的领取、发放、督促按时吃等都有专人承包。

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哪一样工作完成不好,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要求其承担责任。

我还不定时地要卫生委员检查学生的抽屉,看看是否干净。

放学后的卫生检查由倒垃圾的同学负责,把卫生完成情况写在黑板上。

以便加分或扣分。

三、加强监督,不断强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学遵守。

例如要求学生在做眼操时,不要睁眼、认真做操。

每次做眼操时,我总是早早到教室,进行表扬最先做好的同学。

并反复强调做操的重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强化和循环后,原来当做操的口令响后学生仍在教室里随意走动、说话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音乐一放就迅速坐到各自的座位上,自觉进行眼操。

四、家校配合,巩固养成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差距。

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巩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这个学期开学两周我就写了一份至家长的公开信,在信中布置了如何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习,完成家庭作业的事项。

在国庆长假前又布置了语文一二单元复习指要,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进行假期复习。

并签字认可孩子的学习表现。

平时我应利用一切可以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巩固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

利用电话交流、请家长到校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齐心协力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

总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针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习惯、做人处事等行为实施的一种具有娇正性、规范性、引领性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央到政府各级部门都予以了强烈关注。

养成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也倍受各类学校的重视。

养成教育涵盖很广。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态度、学习方式到个人的思想品德、个人卫生、前途理想信念等,无一不是通过养成来实现。

作为在边远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以下对如何抓好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以身示范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

效仿谁呢?在家以家长为对象,在校则以老师为范了。

为师者,必首先垂范于学生。

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要学生讲究卫生,教师得先洁身自爱;要学生立志好学,教师得先爱岗敬业;要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言行一致……“树人必先树魂”,教师肩负树魂之重任,若师魂不正,何以示范?所以有话说“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必…满腹经纶‟;作为道德的传播者,必是德行高尚者”也不无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