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组织与行政组织一、组织与行政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1、组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组织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之中。
2、组织:两上以上的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二)行政组织1、广义: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2、狭义:国家的行政机关,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组织。
(本书研究的是狭义)(三)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1、物质要素:①人员(主体、核心);②经费(保证,不可缺少);③物资设备(物质基础)2、精神要素:①目标(灵魂);②权责机构(形成部门体系);③人际关系二、行政组织的性质:(一) 行政组织的一般性质:①静态的组织结构(职位);②动态的组织过程;③生态的组织环境;④心态的组织意识(二)行政组织的特殊性质:①阶级性(核心);②社会性(基础);③权威性;④法治性;⑤系统性;⑥主动性(现代组织特征)(三)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1、管理对象不同;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容不同;3、活动的依据不同;4、活动的目的不同# 现代社会五大组织系统:国家组织、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群团组织和政党组织。
# 国家组织中又分三大系统:立法或权力组织、行政组织、司法组织。
三、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1、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①是行政人员的载体; ②行政组织的结构、设置等是有序开展工作的物质保证; ③是一个能动的整体。
四、行政组织的功能:(一)行政组织功能的含义: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二)行政组织功能的容:①政治功能(核心问题:巩固国家政权);②经济功能(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③文化功能;④社会功能(①提供社会保障;②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③控制人口增长;④环境保护)。
(三)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①广泛性和有限性;、②稳定性和变异性第二节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容:一、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容(一)行政组织的综合性总体研究(①一般原理的阐述;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二)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①目标、②结构、③体制)(三)行政组织的生态和心态研究(①外部环境;②部条件)(四)行政组织的动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建立于管理;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变革)二、政组织理论的学科性质:阶级性、社会性三、行政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是政治学(二)行政组织理论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三)行政组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四)行政组织理论与心理学有相互渗透的关系第三节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一、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一)阶级分析的方法(二)系统分析的方法(整体-部分,部和外部)(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五)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二、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一)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理论体系(二)是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三)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四)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供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第一节外国行政组织的演变一、奴隶制时期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1、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2、初步的原始分工3、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对简单4、行政工作未职业化PS:该时期各国的行政组织情况:1、古埃及:奴隶制君主专制,行政组织高度混合;最高统治者:法老2、古希腊雅典:奴隶民主政体,五百人会议(常设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特点:①具有原始的民主行政特征;②强调依法行政;③行政官员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无报酬;④行政职能简单3、古罗马:分国和帝国(1)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中央机关由人民大会、元老院和高级长官组成,日常行政机关掌握在高级长官手中,它包括:执政官(国时期,最高官职,拥有最高军事权和行政权)、保民官(平民代言人)、检察官(负责税收)、营造官(维护治安)。
(2)帝国: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独裁性质的元首制度,公元前30年开创者:屋大维二、封建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1、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对分离,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2、宫廷的务组织演变成全国的中央行政组织3、地方行政组织较奴隶制时期有很大的发展4、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既斗争又合作PS:该时期各国的行政组织情况:1、英国:议会和阁的始发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行政组织形式:国王和贤人会议。
国王政务班子:枢密院;贤人会议:全国最高法庭,权利高于国王个人;“地方自治之乡在英国”2、法国:君主制度演变的三阶段:①地方分封的封建君主制;(小国王,大诸侯)②等级君主制;(三级会议与君主并存,三级会议由高级僧侣、世俗贵族和富裕市)③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国王拥有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最高权力)监察官的设置,是法国完成中央集权化的行政框架的重要标志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行政组织才是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组织)1、日趋独立,职能扩大,分工不断精细,机关数量增加,管理越趋于专业化和科学化;2、职能由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成以经济和社会职能为主3、行政权力越来越大;4、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关系多样,中央适度集权和地方适度分权是市场经济下各国的共同要求。
PS:该时期各国的行政组织情况:1、英国阁、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①阁职能:行政职能;决策职能;立法职能;监督职能②地方行政组织:管理交通道理;维护公共秩序和治安;搞好环境卫生;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发展公共事业;提供福利服务2、美国的独立行政机构(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①特点:专业型强;独立性;混合权力;办事效率高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分权,不存在直接的领导和从属关系③市行政组织形式:市长一市议会制;市经理制;委员会制;大都会区制联邦行政机构由:总统直属机构、阁和行政部、独立行政机构(部是最重要的行政机关)3、法国:(高度中央集权)行政二头制:总统与政府总理都享有最高行政权。
四、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特点:1、强化中央集权2、前后因袭、循序渐进3、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4、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PS:该时期中国的行政组织情况:1、夏商周:“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夏:王位世袭制;商:职能设官定制;周:三司2、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制;“百官之长”指丞相3、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元明清:明初:结束了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五、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特点:1、初创时期接受西方三权分立与民主思想2、提出的五权并立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从法律上确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4、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军阀割据并存PS:该时期中国的行政组织情况:国民政府行政院(最高行政机关)六、中华人民国的行政组织特点:1、充分的人民性2、其设置与运行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3、中央与地方关系:民主集中制4、发展过程中存在弊端第四章中国行政组织理论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①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②强调组织的和谐;③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2、孟子①以人为本的行政组织思想;②举贤任能的用人原则;③专业化分工思想3、荀子①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思想;②社会分工与组织的重要;③“义”是人类社会组织的行为规④选贤任能的用人思想二、法家1、商鞅①以人为本;②强调组织领导的一致性2、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①分析了法、术、势各自的含义;②法、术、势兼用来治理国家和行政组织自身;③组织的分级管理与监督原则三、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①崇尚“道法自然”,主“无为而治”;②善下的用人思想四、墨家1、墨子①提出了尚同的组织原则;②主尚贤的用人原则;③强调组织中上下沟通的必要性;④组织中参谋、智囊人员的重要性;⑤“节用”“非乐”的组织经济原则PS:古代行政组织值得借鉴的思想:政令统一、等级节制、专业分工、以法治国、责权统一、组织和谐与聚力、组织经济与效率等思想。
五、近现代伟人的行政组织思想1、①创五权分立原则,谋求“万能政府”;②倡导地方自治,提出均权制主;③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强调人尽其才2、毛泽东①其思想的根源:马克思主义②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性质:人民自己的政府、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服从党的领导③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④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设置与运行原则: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主义的原则⑤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思想3、邓小平①应以经济职能为中心;②必须进行改革;③必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④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六、现阶段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组织思想:1、深化行政机构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3、坚持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第五章行政组织目标一、行政组织目标1、含义:指一个社会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围努力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①外部目标(宗旨和合法性所在)②部目标(实现外部目标的依托)(目标的二分法主要从外目标论述的)2、核心涵:①对于组织成员的活动具有公共指向性;②代表着一种未来状态;③实现组织木需要投入特定资源;④具有评估组织及其成员绩效的工具作用。
二、特征:①强制性;②服务性;③和谐性;④复杂性;⑤动态性三、作用: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整合作用;④管理工具作用四、结构:①纵向目标;②横向目标;③外部目标;④部目标;⑤战略目标;⑥战术目标五、类型:①消极目标;②积极目标;③经济目标;④文化目标;⑤社会目标六、外部目标:①维护社会公平;②提高社会生产率;③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④提供公共服务七、部目标:①管理资源:较私人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它拥有权力机构赋予的公共权力资源;根据用途的限定程度高低分为:①高限定用途、②低限定用途、③不确定性用途②绩效管理:原则:①效率与公平并重;②效率与民主兼顾;③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③机关管理④组织发展八、制定组织目标1、原则:①民主参与;②系统协调;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④现实可行性2、方法与技术:①目标分解法;②目标综合法;③目标滚动法;④环境适应法;⑤资源规划法3、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执行与协调、监督评估与反馈4、①杜拉克:目标与管理结合;②奥蒂奥纳:程序性活动;③韦里奇:一套广泛的管理系统九、目标执行:1、前提条件:①组织及其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强;②组织认同感强;③组织目标得到组织领导的重视;④目标明确2、具体开展执行事项:①目标与人力配置;②目标与组织资源配置;③组织协调与监管④目标修正十、1、目标评估:1、评估标准(回应性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成本标准;满意度标准);2、评估方法(数据分析;现场分析;自我评估;部评估;外部评估)2、目标反馈:①奖惩责任人员;②提供目标管理信息十一、目标管理优点:①奖励作用明显;②管理成本低;③资源配置效率高;④有利于组织发展不足:①容易偏重于短期目标;②设置目标存在困难;③管理权变性差;④容易导致管理缝隙十二、进行目标管理的注意事项:①适于目标管理的组织与情势;②组织的成熟度与组织成员的素质;③合理组合组织目标第六章行政组织结构一、行政组织结构含义:是行政组织各要素排列组合的方式,它是各要素的分工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