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课.《羚羊木雕》

3课.《羚羊木雕》

3. 《羚羊木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3.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4.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了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学习方法】启发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相结合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张之路,山东诸城人,创作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等,出版有童话集、小说集。

2.关于记叙文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课时】3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生字词语
羚()羊木雕()允()许真挚()撒谎()裁缝()攥()住挽()回犄()角脸颊()反悔()抗拒()
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词语
(1)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2)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3)完全不放在心上。

()
(4)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展示(根据下面的问题,请各组进行对学、群学、交流与展示)
(※温馨提示:对学5分钟,群学8分钟,各组循环展示各3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4、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

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是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的人。

b.爸爸是一个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的人。

d.奶奶是一个的人。

e.万芳是一个的人。

f.“我”是一个的人。

三、【当堂质疑】
四、小结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展示(根据下面的问题,请各组进行对学、群学、交流与展示)
(※温馨提示:对学5分钟,群学8分钟,各组循环展示各3分钟。


1、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找一找,用一种符号标示出来,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叠词“表现了xx(谁) 怎么样。


怦怦:表现了
紧紧:表现了
静静:表现了
愉愉:表现了
嘿嘿:表现了
慢慢:表现了
呆呆:表现了
2、将母女两人的神态进行对比,你觉得妈妈做的对吗?为什么?
3、“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

”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4、第24自然段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5、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6、写奶奶的目的是什么?
三、【当堂质疑】
四、小结
一、复习巩固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展示(根据下面的问题,请各组进行对学、群学、交流与展示)
(※温馨提示:对学5分钟,群学8分钟,各组循环展示各3分钟。


1、作为一个小孩子,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2、孩子已经送出了贵重的木雕,爸妈应该怎样做才更妥帖?
3、你能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的?从哪些地方体现?
4、三天时间发生的三件事情,显得集中、紧凑,作者怎么办到的?
5、如果你遇到“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做?请说出来。

三、课堂检测
(※温馨提示:做题时请独立完成)
1、在括号里注明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
(2)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
(4)万芳楞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
2、音乐让不同国界、不同民族的人心灵相通。

生活跳动着各色音符,我们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完成下列各题。

(1)某中学随机抽取100学生,做了个调查,从下表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班上举行“元旦晚会”,节目中二重唱《朋友》之后是独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写几句台词,将两个节目连接起来。

(3)不少同学边听音乐边做作业,这个现象引起热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并在班上参与讨论。

(不少于50字)
四、【当堂质疑】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