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
11.1 复习笔记
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对文
1.定义
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
《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
“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
1.定义
“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
《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
(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4)判定连文的主要方法:应是联系文献正文,探求连用的两个字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记录的是否是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否有同义关系。

3.“连及”或“连类而及”
“连及”或“连类而及”是一类特殊的“连文”,是指古人在行文时为凑足音节,在一个词的前面或后面连用一个与其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形式上是两个词的连用,但意义却偏于一方,连及的词通常并不表示实义,这是“连类而及”与“同义连文”的主要区别;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

”孔颖达正义:“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

’”
“郑,伯男也。

”“男”是连类而及之辞。

(1)阅读古书时,对于连类而及的词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理解意义之所“偏”。

(2)连类而及之辞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凝固而成的一部分复音词是偏义复词。

(三)变文
1.定义
变文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义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变文大致表现为用词的变文和句法的变文两种情况。

(1)变文表现在用词上,如:
枚乘《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

究万乘之势。


“极”“弊”“究”所表达的都是“享尽”的意思,但用词都有变异。

(2)变文也表现在句法上,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中既有用词的变文(记录“著书”一事分别使用“演、作、赋、有、修列”等词),也有句法上的变文,句法上表现为:前两句对称,每句一事;后连用四字句,每两句一事;最后则以较长而略为舒缓的散句结构为本段结尾;这是句法变文的一种表现。

2.作用
古人采用变文的表达方式,主要出于避重、避嫌、协韵等原因。

(四)互文
1.定义
互文,又称互文见义,是指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在古文中常见。

(1)互文一般出现在两个句子中,如:
《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孔颖达正义:“《论语》云:‘宋不足征也。

’此云‘杞不足征’,即宋亦不足征;此云‘有宋存焉’,则杞亦存焉,互文见义。


(2)互文不仅出现在对偶的两个句子中,也出现在单句中;如: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与“月”是互文;它们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发明,描写了月光和轻烟笼罩着寒水沙洲景色。

古代诗歌语言有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限制,既要求语言简练,又必须意义完备,而互文正能实现这种要求,因而互文也就成了诗歌创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3)互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意义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有时也可能意义相反;如:《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郑玄注:“‘约’与‘先’互言耳,君子‘约’
则小人‘多’矣;小人‘先’则君子‘后’矣。


“约言”“先言”是互文,但不是补充对方,而是以相反的意义说明对方。

2.作用
古人行文,采用互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为避免行文的重复。

(五)曲指
1.定义
曲指是指在表达时不直接指称对象,或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换一种曲折的说法表达出来;如: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对曰:‘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无他事矣。

’”杜预注:“宰旅,冢宰之下士,言献职贡于宰旅,不敢斥尊。


上面是下臣与君王对话时不敢直接指称对方而曲指的情况,以“宰旅”指称君王;古人重礼仪,尊君上,所以在言谈中常常使用曲指的表达方式指称君主。

2.作用
曲指除了可指称人之外,也可说事,特别是当一些事情不便明说,或者需要避忌时,古人常采用曲指方式表达;如:
《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孔颖达正义:“负,担;薪,樵;忧,劳也。

言己有担樵之余劳,不能射也。


“负薪之忧”是士自称有疾的一种说法,这是以担柴的劳累曲指身体有疾。

(六)用典
1.定义
用典是指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定的古语或古事,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的表达方式。

2.由来
(1)在先秦时期,前代文献较少,用典尚不多见。

(2)从两汉魏晋开始,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的参照,各类文献日益增多,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余地;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截取、压缩前人的成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古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在唐宋文章、诗词中,用典现象达到了高峰。

3.分类
用典包括典源、典面、典义三个方面;典源指所用典故的来源所自,包括古语、古事两类;典面指用典者对典源的压缩表述,是典源的相对稳定、精炼的表达形式;典义指用典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1)语典和事典
根据典源的不同,可将用典分为语典、事典两类。

①语典,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载舟覆舟”的典源是《荀子·王制》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语,在典面上压缩古语,表达了“君主不可胡作非为”的典义。

②事典,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