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认为经济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活动即劳动的异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 述了四个方面:(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4)人同人的异化。
14.现实中的人
马克思用语。指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与“抽象的个人”相对。马克思以之 作为历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
9.杜林
(1)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 (2)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敌视马克思主义。
2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3)在哲学上,把庸俗唯物主义、康德的形而上学、孔德的实证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拼凑成自相矛 盾的庞杂体系,企图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上,宣扬资产阶级 庸俗经济学,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宣扬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鼓吹发现了新的“社会主义”体系和“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4)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经济学讲义》、《哲学教程》等。杜林理 论给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为肃清影响,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对 杜林主义进行了批判。
12.平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 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 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3.异化劳动(必考)
8.考茨基
(1)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理论家,曾经是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堕落为机会主义者。 (2)曾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89 年参与编辑马克思的遗稿《剩余价值学说史》。 恩格斯逝世后,编辑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 (3)1918 年发表《无产阶级专政》,攻击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4)主要著作有《土地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等。
诲人不倦 3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名著解析】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 年 4~8 月 (一)劳动
人与动物的区别
(二)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规定性)
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意义:为人类设定一个理想的状态,一种完满的境界,借此以观照现实。 理论的意义:生活是什么和生活应该是什么,终极关怀精神。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
(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 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 象,成为他的对象。”
(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它得以被认识的前提。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前提:实践活动。实践的性质: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观的目的、 愿望、蓝图转化为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黑格尔等人的区别,对象化的途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 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和私有制相互作用。
4.异化劳动的复归
(1)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来证明其共产主义理论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 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 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 富成果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 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2)结论: ①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②共产主义只是扬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 ③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④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运动之中。
(四)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异化:
哲学概念。主要是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
2.异化劳动
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 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
(4)人同人的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 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名词解释】
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又称“巴黎手稿”。马克思写于 1844 年 4—8 月。 (2)涉及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本质、异化劳 动的复归等几个范畴。 (3)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 (4)第一次对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综述。 (5)表明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表现出马克思用实践论的观点超越西方近代 哲学的努力。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1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5.《反杜林论》
(1)全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6 年-1878 年,恩格斯为批判杜林所写。 (2)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第一编,哲学。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阐发了唯物主义物质观、 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的阶级论、道德论、平等观等,完整地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第二编,政 治经济学。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尤其是“暴力决定论”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 价值学说。第三编,社会主义。批判了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方法论,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 展为科学的必然性,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4)《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P168
4.《共产党宣言》
(1)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 1848 年在伦敦发表。 (2)《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3)主要内容有: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客观 规律。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③划清了科学社会 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④阐明了共产党的行动纲领,为共产党人开展斗争指明了道路。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 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手稿)
(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 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手稿)
6.《单面人》
(1)又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著。 (2)包括导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 (3)战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经济体制所全面地高度地控制着的“单向度社会”。因此,社 会正在变成只有肯定面的单面社会,人也正在变成只有物质需要的社会管制之工具与材料,思想与哲学 变成了为既定现实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 (4)此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也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
3.《德意志意识形态》
(1)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 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 年至 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 (2)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代表作。 (3)主要内容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真 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P14 (4)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10.消费社会
列斐伏尔指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之主要现象特征就是:(1)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神秘化; (2)这是一个欲望被制造被引导的心理躁动世界;(3)符号-想象的“假装”成为“现实”;(4)形形 色色的时尚或流行的符号体系,成为控制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最高物神。
11.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 年,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以此标明从梅林、罗莎·卢森堡传承下来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 学之间在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上的对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