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水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③汛期及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⑥落差及水能。

(二)※河流的补给形式:
⑴雨水补给: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
海式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⑵地下水补给: 如我国的西南地区的河流.其他喀斯特地形区的河流地下水补给量较大. ⑶
湖泊水补给: 河流源头湖水补给河水.中下游地区河湖互补.丰水期河水补给湖水.枯水相反. ⑷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纬度较高的地区.如我国东北区.
⑸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如我西北的塔里木河.
提示:大多数河流有多种补给水源.只不过以某种补给为主而已.
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三)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
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流向:河流流向由地势特点决定。

影响流域面积大小的因素主要有:(1).地形地势(限制河床宽度);(2).支流数目(影响汇水区域);
(3).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

★河流航运:航运条件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和流量的季节变化以及河流水位高低,决定河道的宽度,气温影响冰期,决定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2).地形,落差大小,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3).通航里程的长短;
(4).航运价值是否高,还要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城市、经济的影响。

莱茵河与长江:
莱茵河: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多雨,河流因补给水源充足而终年流量大且稳定,没有明显的枯水期;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落差较小,通航里程长;流域内经济达,航运价值高。

长江:由于长江流域主要地处我国湿润地区,流域内降雨量丰沛,河流水量大,汛期长,一年四季均可通航;多数干支流经地区地势平坦,因而通航里程长;江阔水深,通航条件优越;流域内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之称。

(四)如何分析河流上游段成灾的原因及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由于坡陡流急是所有河流上游段的基本特点,因此河流上游成灾的基本原因也是共同的,即径流不稳定,丰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易造成洪涝灾害;枯水期则因不易保住水分,因此往往发生旱灾。

明确了成灾的基本原因,治理、开发措施也就容易得出,即采取措施变不稳定径流为稳定径流,如建造水库,把洪水蓄积起来以备旱季所用,这就能控制洪涝和干旱;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地表径流流速变缓,水分渗入地下成为稳定的地下水,可有效地缓解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此外,水库建成后,随之可利用落差和稳定水源,发展水电事业。

(五)长江中游洪灾的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长江流经湿润区,降水集中春夏两季,锋面雨带长期徘徊(流域内普降暴雨);②水系: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汇聚,干流势必出现特大洪水(特别荆江河段弯曲,水流不畅);③地形: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使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
降低。

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削弱。

★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意义?
1、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
2、减少旱涝灾害;
3、减少水土流失;
4、缓解农村用材林和“三料”(燃料、饲料、肥料)的紧张状况;
5、增加植树地区的经济收入。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主要表现在: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⑤调节局地气候;
⑥与火力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主要表现在:
①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
②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③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⑤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⑥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⑦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为什么说“千里长江,险在荆江?
“千里长江,险在荆江”。

湖北枝城—湖南城陵矶的长江段叫荆江。

因为荆江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

当洪水来临,水流不畅易发洪灾;船在航行时也易发生事故。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接着又完成了几处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对防洪、航运起到了良好作用。

长江航线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具有巨大的运输价值:
☆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干流沿岸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工业中心和众多城市。

☆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长江下游水运条件优越的原因: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河口宽展,因此万吨轮船可上溯到南京,五千吨级轮船则可全段通航。

潜在问题:由于上、中游许多地方滥伐森林,加重了水土流失,长江的含沙量有所增加,并影响到江口一带的水运航道。

(六)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但在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时,水量明显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①该段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耗水多;
②途径两大灌溉农业区,引黄灌溉耗水多;
③该河段几乎无支流的汇入。

黄河的忧患:
上游:荒漠化严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引起洪涝、断流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携带大量的泥沙,下游因流经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时,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在河底淤积,使河床抬高。

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的高差越来越大,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形破碎,坡度大;地表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露天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不合理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使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产降低,制约农业发展;
3、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的含沙量剧增,淤积、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
4、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5、制约当地的交通和其他各行业的发展,并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黄河断流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流域内年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黄河上游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③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
④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⑤黄河径流从土质疏松的地方下渗
⑥近几年,由于大气增温,地面蒸发强烈,黄河径流水路长,在途中减少量逐渐增多
人为原因:
①流域内农业、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
②水库调节能力低,水资源管理调度不统一;
③水价低廉,生产、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可利用率低。

☆凌汛形成的两个条件: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河段;冬季结冰的河流。

☆黄河凌汛分布河段:上游河套游平原、宁夏平原、下游山东境内
☆黄河凌汛发生的时间:冬季结冰时:由于纬度高处先结冰,纬度低处后结冰,浮冰向纬度高处涌来,
形成冰坝,河水上涨。

春季融冰时:纬度高处后融化,纬度低处先融化,浮冰向纬度高涌来,形成冰
坝,河水上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