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论文
1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的提升,高校对校园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增强。
然而,各大高校
一味重视大容量、高速度的校园建设,要求校园的大气壮观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校园文化
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指导,使得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在基础设施硬实力面前显得“发
育不良”,导致了我国高校软硬实力上的失衡,阻碍了我国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步伐。
校园文化景观是承载大学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
它依托于校园空间,以自然景
观和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以历史纪念、实用功能、观赏娱乐等类型服务于在校师生的校
园活动,并长期影响着师生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校园文化景观属于城市
景观,同时也是文化景观的特定类型。
然而在当下,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景观时忽略了对
其校园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重视。
究其原因,一方面,设计方没有深入挖掘校园的历史文脉
和场所精神,设计元素东拼西凑,存在跟风抄袭现象;另一方面,校方对校园的规划建设
缺少前瞻性的指导。
因此,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营建关系,探索校园文化
景观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对于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强校园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改变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校园人、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景观表达核心内容,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展现的物质载体,
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而在探讨二者的关系时,校园人的角色成为理解校园文化和
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关联的重要因素。
校园人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管理者、建设者、服务者等,其群体的行为需求、价值观念、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等既促成了特定背景
下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也受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制约和
影响。
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存在着校园人的转化作用。
2.1校园人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环境,是在一定时期由校园人具有的包括精神、思想、理念、行为、制度等的群体意识,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一方面,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大学由于校园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
如沿海高校和中西部高校,以汉族学
生为主体的高校和少数民族高校,成立时间较长、颇具资历的高校和近十多年来新建的高校,它们展现的校园风貌和文化氛围都有所不同。
而另一方面,一所大学虽受不同的校园
人经营,但自身的校园文化却保持着延续性。
已形成的校园文化犹如传播的种子,根植于
一批又一批的校园人心中,优良的传统、正确的意识、向上的心态、健康的习惯等都会得
以保留,并被发扬光大。
所以,校园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同时也受已形成的
校园文化影响,二者之间是共生的关系。
2.2校园人和校园文化景观
从行为和意识上看,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主要有人的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两
个方面。
主动方面上,校园人的自身需求决定了其要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并通过各种类型
活动产生的不同效应来影响甚至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
如在课外生活之余,师生会选择
较为私密和安静的场所进行休息和交流,久而久之这个场所就会赋予这样的功能。
被动方
面上,由于必要性、强迫性或者自发性的行为,校园人也会受到来自校园文化景观的约束
和改变。
如在去教学楼的必经之地所建的一组名人雕像,往往会激励前来学习的师生们。
或是其生前的卓越贡献,或是自身的高尚品德,或是求学时的刻苦经历,这些都会在潜意
识上激励着校园人。
因此,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一直都
是相互影响的。
2.3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通过校园人的媒介作用创造并改变着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景观也通过满
足校园人不同的功能需求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可以说,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
的关系更应该理解为人、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校园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和地
域的背景下,渗透在环境中,而环境又恰恰在另一方面反映着文化,为人认知文化起到阐
释的作用。
如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大学校园呈现的是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校园环境,从校园的
建筑、植物到人的服饰、言语都显示了异于汉族文化的魅力。
因此,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
景观是相互依存,相互反映的关系。
3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原则与要求
3.1建设原则
3.1.1生态性大学校园依托于一定的场地,校园长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认识校园内
部空间和外部自然的关系,不能忽视场地的生态条件而孤立的发展。
同样,校园文化景观
也要遵循生态性的原则,校园的山水林木,花草鱼虫都是校园文化景观动态建设的一部分。
过分的注重材质、体量和造型,而忽视生态这一文化景观建设的土壤,其实是舍本逐末的
做法。
将水文气候,地质地形,动植物群落等纳入文化景观建设规划的体系之中,才是校
园文化景观发展的长久之路。
3.1.2保留性不论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建立不久的新学校,都会有代表学校
成为典型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可能是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也可能是遗留的名胜
古迹,亦可能是已被校园人认可的建筑、大门、纪念碑、凉亭等。
在长久的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对于校园人的重要性,并使其继续见证学校历史,使之
成为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表现。
在不影响校园总体规划建设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保留性
是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参考的重要原则。
3.1.3统一性坚持校园文化景观的统一性,就是要在规划过程中保持空间布局上的
整体性,个体和整体协调统一,使整个校园的文化景观纳入系统建设之中。
形式上,文化
景观的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能够很好的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具有母
题性;内涵上,文化景观的不同主题要呈现有序性。
如此一来,校园文化景观才能既彰显
个性,又保证共性。
3.1.4可持续性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应传承过去,定位现在,着眼未来。
校园文化
景观建设中,既要能满足当下师生员工的需求,也要注重校园生态建设功能建设、文化建
设的可持续性。
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适时适度的扩展校园
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给予校园以时代精神,给予文化以新的活力,并减少对已有文化资源
的透支和自然资源过度索取。
3.2建设要求
3.2.1传达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含了诸如求真务实、尊师重道、开拓进取、博学笃志等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应该以传达正确的
价值取向为目的,在当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的背景下,为校园人传播正
能量。
3.2.2满足功能需求满足校园人功能的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创建的目的之一。
停
坐舒适、有良好的遮阴效果、便于寻找、周围环境宜人,校园中这样一座凉亭自然会受到
校园师生的喜爱,因为它满足了校园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若这座亭子虽建造时间久远但依
旧坚固,曾经是学校前辈们读书的地方,而现在又是学生晨读的地方,那么这座亭子的文
化性就进一步得到体现。
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要基于其实用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更
好了实现育人明理的延伸性作用。
3.2.3呈现艺术美感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创建应该体现一定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内涵。
从色彩、线条、构型到理念、精神和主题,文化景观的’建设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的美
感营造的规律,把握美感的创新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推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创造,使
校园文化景观达到艺术美感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需要设计师和建设者正确认识校园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
景观的关系。
在校园人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上,校园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经营者,而校
园文化也影响着校园人的认知并依赖校园人传承与发扬。
在校园人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上,校园人因为自身需求会主动选校园文化景观并通过行为对之进行改变,而校园文化景
观会因为校园人的行为习惯让校园人被动接受。
因此,校园人是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
相互作用的媒介,它促使着二者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转化。
在当代大学校园的建设中,由于缺少对校园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关系的认识,使得校园原有的具有代表
性的文化景观被破坏,新建的文化景观又难以体现大学校园的历史文脉和治学精神。
对此,大学校园的建设者们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摒弃照搬照抄的旧观念,深入思考在大学校园
内人、文化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挖掘每一所大学的优秀因素,在科学性、合理型、前
瞻性的规划指导下,通过的适宜的、艺术的造型传达一定的精神内涵。
因而,在建设大学
校园文化景观的过程中:①要秉承生态性、保留性、统一性、可持续性的建设原则;②要实
现传达价值取向、满足功能需求、呈现艺术美感的建设要求。
当代的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扎根于校园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科学严谨,富有创意,才能建造出优秀的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景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