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雪的古诗句收集

有关雪的古诗句收集

有关雪的古诗句收集导读: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有关雪的古诗句收集,欢迎阅读。

描写雪的古诗句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2、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3、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

——元稹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6、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东晋·谢安《咏雪联句》7、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8、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9、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10、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1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宋·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13、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唐·卢纶《出山逢耿湋》1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1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1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17、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1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19、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20、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其三》2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2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2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

——吕本中2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南秦雪》25、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毛泽东《冬云》26、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2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

——李白28、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2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3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3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3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3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4、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35、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36、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宋·毛滂《上林春令》37、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沈佩3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39、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作40、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4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42、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唐·张孜《雪诗》43、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44、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45、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4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4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48、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元·黄庚《雪》49、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岭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50、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描写雪的古诗1、《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2、江雪作者:柳宗元朝代: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及注释译文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

人踪:人的踪迹。

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

钓:钓鱼。

《江雪》赏析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