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煤矿采区设计参与设计人员名单序号专业姓名职务或职称1 采矿卢海江总工2 地质测量常老三技术负责人3 机电运输俞冲云机电副矿长4 通风安全陆德先安全副矿长5 采矿俞冲林技术副矿长吉庆煤矿1870水平21#煤采区设计前言师宗县吉庆煤矿位于师宗县城285°方位,直平距约15km 处。
地处曲靖市师宗县雄壁镇境内,行政区划属师宗县雄壁镇上鸭子塘村村。
根据《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师宗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文件(云煤整合[2008]35号),批复师宗县吉庆煤矿为单独保留型矿井,技改后矿井生产能力由整合前核定的3万吨/年提高到9万吨/年,矿区面积0.0433km2,开采深度2050~1950m。
为增加资源储备,于2010年7月26日,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滇)矿复[2010]第130号,吉庆煤矿矿区面积由原来的0.0433km2变更为0.26km2;开采标高由原来的2050~1950m 变更为2068~1600m。
矿井主开采煤层C17#、C21#、C22#,现开采21煤层。
为加强我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我矿的矿井生产能力,于2010 年五月对我矿区南翼的资源进行研究,决定对我矿区南翼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并组织项目组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收集地质及生产技术资料,考察安全生产条件等,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制本设计。
第一章设计编写依据1、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2、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证书;3、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鉴定报告;4、采区地质说明书;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6、师宗县煤炭工业局(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2011年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意见,师煤安发【2011】1号;7、新版《煤矿安全规程》8、《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7部局文件安监总煤调(2007)95号《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10、师宗县煤炭工业局关于2011年煤矿生产技术工作指导意见,师煤发【2011】8号;11、师宗县煤炭工业局(煤矿安全监管局)关于规范开拓开采、明确采掘计划、理顺与优化生产系统专项整治的通知,师煤发【2011】12号;12、设计单位现场调查、实测、收集的资料。
第二章设计指导思想及技术原则1、充分利用现有井巷工程及设备、设施,优化矿井生产系统,提高矿井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规程、规范及政策,结合矿井实际情况,遵循“技术可行、安全可靠、方便实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尽量采用与矿井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力求布局合理,系统完善,环节畅通,实现矿井正规、安全、稳定生产。
3、按照小型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要求,配备安全设施、设备,坚持“三同时”原则,尽力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注重环境保护。
第三章采区概况第一节概况一、位置与交通师宗县吉庆煤矿位于师宗县城285°方位,直平距约15km 处。
地处曲靖市师宗县雄壁镇境内。
地理坐标(极值):东经103°50′44″—103°51′17″,北纬24°52′33″—24°52′54″。
矿区有柏油公路通过,往北东0.5 km与324国道衔接,由此通往各地。
东至师宗县城及火车站22km ,至曲靖125 km ,至昆明195 km ,交通比较方便。
二、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矿区为构造侵蚀高原低中山地形地貌。
山脉走向为北东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西部的施羊山最高,海拔为2190.50m ,北部鸭子塘水库最低溢水标高为2029.30m ,相对高差为161.20m 。
煤系地层与相邻地层出露地表、形成单斜山梁、区内北东沟谷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该区属暖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7℃,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3℃。
年平均降雨量为1249.26mm ,雨量多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每年二月至四月为风季,风向以西南劲风为主。
核实区位于云南省东部。
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七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 ,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0.40s 。
第二节 矿井现状一、矿井开拓矿井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
矿区范围内现共有2个井筒,即主平硐与风井。
主平硐井口坐标:X =2752169.939,Y =35383680.236,Z =+2050.967m ,α=295°;风井井口坐标:X =275257.777,Y =35383721.881,Z =2037.902m ,α=125°。
主井以295°方位平硐掘进245m 后又以116°方位、25°斜井掘石门穿过C 17、C 21、C 22煤层,开掘至1870m 水平后布设井底车场,再设各煤层运输巷、回风巷与上山联通,构成通风及生产系统,按由远而近的回采方式进行采掘。
目前生产系统布置在1870水平21#煤采区。
二、水平划分、采区划分与标高21#煤位于平硐暗斜井1870水平,上以1920水平为界,北东以井筒保安煤柱为界,南以1870水平运输大巷为界,西与大庆沟煤矿为界,上限标高1920米,下线标高1870米,地面标高2035-2065,预计采区走向长320米,倾斜宽70米,煤层平均倾角35°,面积22400平方米。
三、矿井生产能力“师宗县吉庆煤矿”始建于1994年,设计年产3万吨原煤,1995年正式投产,主采C17、C21、C22煤层,2009年核定生产能力4.0 万t/a。
而实际矿井现生产能力为3.5万t/a左右。
矿井现主采C21煤层,现有1个回采工作面采煤,2个掘进工作面。
回采工作面布置极不正规,具备壁式采煤的条件下,未采用壁式采煤,任采用穿巷采煤,木支护控制顶板,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四、主要生产系统现生产21煤采区运输平巷、回风联络巷均布置在煤层中。
运输平巷采用25#U 型钢支护,净断面4.5m2;回风联络巷采用梯形断面,木棚支护,净断面为4.0m2。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风井安设两台FBCZ-NO13(30KW×2)型主要通风机,回采工作面为全负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工作面煤炭采用陶瓷溜槽自溜,漏煤眼装车,大巷采用人力推车运输到井底车场后,斜井采用绞车串车提升,平硐采用机车运输。
井底泵房设有D46-30×8主排水泵3台,两趟管路。
矿井现为双电源供电,目前矿井实现双回路供电,井下实现了660V 供电系统,绞车、主扇、主泵采用双电源供电,采掘工作面局扇通风设备采用了独立供电,实现三专两闭锁。
矿井安设有KJ101型监测监控系统及KJ305型人员定位系统。
第四章采区水文地质第一节地层一、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地层由新至老于下:(一)第四系(Q)为残坡积层:由砂、黄土、砾石等组成厚0-15米。
(二)三叠系下统(T1)飞仙关组(T1f)厚406—420米,根据其岩性差异及其含生物化石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①飞仙关第四段(T1f4)厚106—121米,为灰紫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互层。
含瓣鳃类化石。
分布在矿区外围东南部山坡。
②飞仙关第三段(T1f3)厚139米,上部为灰色风化后呈灰黄紫色细砂岩及粉砂岩含海豆芽化石。
中部为粗砂岩,下部为灰紫色风化后呈灰绿色,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具交错层理,含海豆芽等化石。
分布在矿区外围东南部山坡。
③飞仙关第二段(T1f2)厚51.70米。
上部以紫色—灰紫色含砾细砂岩,下部为紫红色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
④飞仙关第一段(T1f1)厚93米。
上部及下部为深灰绿色细砂岩,细砂及粉砂岩互层,风化后为褐黄—黄绿色。
具球状风化。
底部为灰黄绿色团块状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风化而形成陡崖。
含大量海豆芽及植物化石碎片,本层与下伏岩系为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上统(P2)1、宣威组(P2x):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主要由碎屑岩和煤组成,其中上部含大量植物化石及少量动物化石,煤系地层总厚为121—292米,含煤多层,核实区可采煤层有C17、C21共二层,煤层总厚8.01米,以焦煤为主。
本层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于矿区西部。
根据其岩性组合可分为三个岩性段。
①宣威组第三段(P2x3)由C9煤层顶界至煤系顶界,主要由浅灰、暗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夹菱铁质条带和煤组成。
含煤性差,含C1、C2、C3、C6煤层在区内均不可采。
煤层底板普遍含菱铁质结核,含瓣鳃类化石,厚103.25米。
②宣威组第二段(P2x2)由C9煤层顶界至C22煤层底界,主要由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透镜状菱铁质条带和煤组成,风化后菱铁矿淋失呈肋骨状,俗称“排骨层”,是良好的对比标志层,本段核实区含可采煤层有C17、C21二层。
该岩段含大量植物化石碎片、水平层理发育,本段厚83.21米。
③宣威组第一段(P2x1)由C22煤层底界至玄武岩顶界,主要由深灰色,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菱铁矿条带,煤线及炭质泥岩组成,煤层以薄煤层为主,核实区不含可采煤层。
此段厚度变化很大最厚34—78米,本层与下覆岩系为假整合接触。
2、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分布于北西侧山梁之上,其岩性上部为紫色火山角砾凝灰岩,中部及下部致密块状、气孔状玄武岩,本层在地形上形成山梁,厚度出露不全大于200米。
与下覆岩系呈火山不整合接触。
第二节构造构造位置上是处于华南褶皱系(Ⅱ)、滇东南褶皱带(Ⅱ1)、罗平—师宗褶断束(Ⅱ11)。
在区域构造位置上是处南盘江复向斜师宗—弥勒断裂内带,由于受北西—南东方向强烈挤压应力,使矿区构造复杂化。
(一)褶皱:矿区走向北东40-55°,向南东倾斜单斜构造。
整个单斜构造自北西向南东,由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上二迭统宣威组(P2x)、下三叠统飞仙关(T1f)地层组成。
中部被F438走向正断层及F440倾向正断层切割的单斜构造,断层两盘地层倾角差异不大,一般在37-46之间°。
(二)断层主要断层为F438正断层。
1、F438正断层:南西自42线向北东延伸至40线以北鸭子塘水库,全长1160米。
断层走向为30-40°。
地表切割宣威组第二段(P2x2)、第三段(P2x3)及(T1f1)部份地层。
据Ⅳ井39线ZK393钻孔揭露C12、C17煤层缺失。
38线ZK381断层上盘C9、C16煤层间地层缺失,使断层上盘可采煤层C17、C21煤层,垂直下降约80米。
断层带内有不少断层角砾、泥质胶结、断带宽约5-8米,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43-50°,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为正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