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断问题
• 纤维环
椎间盘变性
其退变多始于20岁以后,早期为纤 维组织的透明变性、渐而出现裂纹甚 至完全断裂。纤维环断裂一般以后侧 为多见,对纤维环的早期变性如能及 早去除致病因素,则有可能使其中止 发展或恢复。反之,在压力持续作用 下,一旦形成裂隙,由于局部缺乏良 好的血供而难以恢复,从而为髓核的 后突或脱出提供病理解剖基础。
况
斜位片
• 椎间孔有无狭窄。 • 椎间关节的改变。 • 关节突有无增生肥厚。 • 有无椎弓根和峡部骨裂。
张口位
• 观察寰枢关节情况
颈椎病的病理过程
•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
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 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 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 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 变。
• 7个颈椎均有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及椎静脉通过。 • 横突末端各有两个结节,结节间有脊神经沟。 • 3-7椎的
稳定性。
• 上下关节面基本呈水平位,斜度小,椎间关节灵活性高,稳定性差。 • 椎体较小,椎间孔相对较大,神经根占其一半。 • 2-6棘突末端分叉。
颈椎病的相关诊断问题
颈椎病的定义
•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约为
3.8%-17.6%,男女之比约为6:1。
•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
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 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 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 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 行性改变。
• 这个定义包涵了三个基本内容:
(1)颈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 (2)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 (3)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这3个内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 所以,确立颈椎病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诊断原则:
(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即临床症状和体征); (2)影像学显示了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 (3)影像学征象能够解释临床表现。
• 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软
骨板三者构成的椎间盘为一个完整 的解剖形态,使上、下两节椎体紧 密相连结,在维持颈椎正常解剖状 态的前提下,保证颈椎生理功能的 正常进行。
• 当椎间盘开始出现变性后,由于
形态的改变而失去正常的功能,进 而影响或破坏了颈椎运动节段生物 力学平衡产生各相关结构的一系列 变化。
经软骨板弥散而来。当软骨板或髓核的渗透能力发生变化, 可导致椎间盘变性,影响椎体间的稳定性。
• 在脊柱的两侧,一个脊椎的下关节突与其下面的一个脊椎的上关节突
形成一个关节,叫小骨突关节或椎间关节,覆盖有软骨及关节囊,是
真正的可动关节。
邻近结构
椎间盘 椎动脉 脊神经
颈椎正常X线表现
• 颈椎X线检查方法:
向椎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赘。此骨赘可因局部反 复外伤,周围韧带持续牵拉和其他因素,并不断通 过出血、机化、骨化或钙化而逐渐增大,质地也愈 变愈硬。
颈椎的正常解剖
• 脊柱的组成: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
韧带、和关节紧密连结而成。
• 4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 椎管:位于脊柱的中央,容纳脊髓及被膜和脊神经根等。
• 椎间孔:两侧共23对,由相邻上、下两椎弓根组成,有脊
神经和血管通过。
颈椎的解剖特点
7个椎体 6个椎间盘 8对神经
• 髓核 一般多在24岁以后出现,由于粘蛋白减少,以致引
起水分脱失和吸水功能减退,并使其体积相应减少,髓核变 得僵硬,由于椎间隙内压力的增高而使其变性速度加快。如 此,一方面促使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另一方面,变性的髓核 有可能沿着纤维环所形成的裂隙而突向边缘。
• 此时,如果纤维环完全断裂,则髓核可抵达后纵韧带或前
• 椎间隙后方韧带下分离后所形成的
间隙,因多同时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 裂与出血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 肿。
椎体边缘骨刺形成
• 随着韧带下间隙的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即开始
活跃,并逐渐长入血肿内,渐而以肉芽组织取代血 肿。如在此间隙处不断有新的撕裂及新的血肿形成。
• 随着血肿的机化、骨化和钙盐沉积,最后形成突
侧位片
• 主要观察:
• 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 • 椎间隙改变; • 骨质改变:骨赘、先天畸形。 • 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
动力性侧位片
• 在自主地过屈与过伸状态下所摄之侧位片: • 颈椎活动情况与活动度; • 观察脊柱稳定性,判定椎体不稳。如 “梯
形变”:或“假性半脱位” 。
• 脊柱运动幅度、椎间隙及生理曲度改变情
纵韧带下方,并可形成韧带下骨膜分离、出血等一系列过程 。变性与硬化的髓核也可穿过后纵韧带裂隙而进入椎管内。
• 在早期,此种突出之髓核为可逆性,经有效的治疗而还
纳;如一旦突入椎管并与椎骨内组织形成粘连,则难以还纳。
• 软骨板 退变出现较晚。
在变性早期先引起功能改变,以致作为体液营养物 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当软骨板变薄已形成明 显变性时,其滋养作用则进一步减退,甚至完全消 失。如此,加剧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与老化。
• 椎体和椎骨围成椎管,内容脊髓。
• 在脊椎与脊椎之间有两个重要的关节。椎体之间的椎间盘
是一种少动关节。是椎体间主要连接结构,由软骨板、纤 维环及髓核组成。椎间盘的中心是一个包含着胶样液体而 富有弹性的髓核,其周围为一个纤维环所包围,犹如很厚 的关节囊。
• 1、2颈椎内无椎间盘结构。椎间盘营养主要靠椎体内血管
正位 侧位 双斜位 动力位 张口位 各个位置观察内容不同,应对应临床表现选择相 应的体位。
正位片
• 重点观察双侧钩突有无增生。 • 排列有无异常或侧弯、棘突是否居中及排列情况。 • 骨质情况:椎体有无骨折及移位情况、第七横突是否过
长、有无颈肋形成、各椎体有无先天融合、半椎体等畸 形。
• 椎间隙有无变狭窄和程度;一般不好观察
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
• 在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由于椎间盘
的变性,不仅使失水与硬化的髓核逐 渐向椎节的后方或前方位移,最后突 向韧带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压力增高 的同时引起韧带连同骨膜与椎体周边 皮质骨间的分离,而且椎间盘变性的 本身尚可造成椎体间关节的松动和异 常活动,从而更加使韧带与骨膜的撕 裂加剧以至加速了韧带-椎间盘间隙 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