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二〇一三年四月目录引言 (5)1围 (5)2 规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5)3.1 术语与定义 (6)3.2 缩略语 (6)4 平台定位 (6)4.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6)4.2 公共信息平台 (8)4.2.1 目标 (8)4.2.2 作用 (8)4.2.3 能力要求 (9)4.2.4 性能要求 (10)5 平台组成详述 (10)5.1 功能框架 (11)5.2 组成说明 (11)5.2.1 支撑数据 (11)5.2.2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12)5.2.2.1 交换能力要求 (13)5.2.2.2 资源管理 (13)5.2.2.3 交换管理 (13)5.2.2.4 资源监控 (13)5.2.2.5 查询统计 (14)5.2.2.6 订阅信息管理 (14)5.2.2.7 目录互动 (14)5.2.2.8 日志维护 (14)5.2.3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 (14)5.2.3.1 整合配置 (15)5.2.3.2 整合组件管理 (15)5.2.3.3 整合流程管理 (15)5.2.3.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 (15)5.2.3.5 整合结果订阅 (16)5.2.3.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 (16)5.2.4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16)5.2.4.1 目录能力要求 (17)5.2.4.2 资源标识符管理 (17)5.2.4.3 元数据定义 (17)5.2.4.4 系统配置 (17)5.2.4.5 编目信息发布 (18)5.2.4.6 编目信息撤销 (18)5.2.4.7 编目状态同步 (18)5.2.4.8 交换互动 (18)5.2.4.9 查询统计 (18)5.2.4.10 信息服务 (19)5.2.4.11 特殊权限审批 (19)5.2.4.12 前置功能 (19)5.2.5 运维管理服务系统 (20)5.2.5.1 用户管理 (20)5.2.5.2 统一认证 (21)5.2.5.3 服务调度 (21)5.2.5.4 平台安全 (21)5.2.5.5 日常运维 (22)5.2.5.6 计费管理 (22)5.2.5.7 运行监控 (22)5.2.5.8 厂商管理 (22)5.2.5.9 应用管理 (23)5.2.5.10 应用托管管理 (23)5.2.5.11 资源库管理 (23)5.2.5.12 前置管理 (24)5.2.6 平台门户系统 (24)5.2.7 接口与服务系统 (24)5.2.7.1 开发接口服务 (24)5.2.7.2 数据服务系统 (24)5.2.7.3 动态扩展服务 (25)5.2.7.3.1 时空信息承载服务 (25)5.2.7.3.2 专题数据挖掘服务 (26)6 建设要求 (27)6.1 建设要求体系设计原则 (27)6.2 建设要求组成框架 (28)6.3 平台建设要求组成 (29)6.3.1 信息资源分类要求 (29)6.3.2 信息标识编码要求 (29)6.3.3 元数据要求 (29)6.3.4 目录管理与服务要求 (29)6.3.5 数据交换与整合要求 (30)6.3.6 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30)6.3.7 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 (30)7 建设模式 (30)7.1 城市分类 (31)7.1.1 基础较好的城市 (31)7.1.2 基础一般的城市 (31)7.2 建设模式分类 (31)7.2.1 全新建设模式 (31)7.2.2 升级改造模式 (32)7.3 部署模式 (32)8 管理及运行 (33)8.1 平台管理模式 (33)8.1.1 实施策略 (34)8.1.2 管理分工 (35)8.1.2.1 城市信息化主管单位分工 (35)8.1.2.1.1 平台管理 (35)8.1.2.1.2 中心信息资源管理 (35)8.1.2.1.3 服务管理 (36)8.1.2.1.4 规管理 (36)8.1.2.2 各相关单位分工 (36)8.1.2.2.1 资源梳理 (36)8.1.2.2.2 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 (36)8.1.2.2.3 建设规的制定及执行 (36)8.1.3 组织保证 (37)8.2 平台运行模式 (37)8.2.1 本地化模式 (37)8.2.2 平台互联模式 (38)引言随着智慧城市公共信息资源应用的深入开展,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应用的基础支撑平台,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使用应用单位众多、服务对象广泛、参与建设管理多元化的复杂情况下,若没有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建设指南作为参照和制约,很难满足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需要,更无法保障未来跨区域的智慧城市应用需求。
1围本部分提出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规定并描述了公共信息平台的定位、组成、建设要求、管理与运行模式。
本部分适用于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本部分的使用对象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方、建设方、管理方及其他相关人员。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附件一: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分类要求附件二: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信息标识编码要求附件三: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元数据要求附件四: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目录管理与服务要求附件五: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与整合要求附件六: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附件七: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GB/T 19710-2005 中规定的与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术语与定义信息资源城市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应用单位接入公共信息平台的机构单位。
主管单位公共信息平台的管理单位。
数据中心公共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用于信息资源的存储。
3.2 缩略语无4 平台定位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本章节简要介绍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及各组成部分,说明公共信息平台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与作用。
4.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图 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网络层网络层是智慧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感知层感知层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
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 无线传感器技术和 Zigbee 传感技术等。
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
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公共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或传统模式来构建。
在云技术模式下,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公共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
公共数据库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大类数据库组成。
公共基础数据是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的“纲”。
公共基础数据可由法定管理单位提供。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
公共业务数据由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
公共服务数据库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
公共服务数据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形成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指南不对公共数据库做具体规要求,将以另行规指南的形式明确。
智慧应用智慧应用是以公共数据库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对公共数据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4.2 公共信息平台4.2.1 目标公共信息平台目标是实现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城市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有效支撑城市正常、健康的运行和管理。
4.2.2 作用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其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三点:公共信息平台是城市公共数据的进出通道,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交换、清洗、整合和加工。
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组织、编目、管理以及应用绩效评估。
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共享服务,为城市政府专网和公共网络上的各类智慧应用提供基于城市公共数据库的数据服务、时空信息承载服务、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知识服务等。
图 2.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4.2.3 能力要求1) 数据汇聚与整合加工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交换系统从各个离散的信息源获取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及建筑物数据,经过数据比对、清洗等技术手段,存入到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数据交换、清洗、整合、加工、时空化等技术手段对来自各应用单位的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存入到公共业务数据库。
2) 数据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依托元数据、目录数据、交换数据、安全数据和管理数据等支撑数据,实现对公共数据库有效管理。
同时,通过对公共数据库的服务封装,发布接口规,以统一接口服务方式实现智慧应用对公共数据库资源的访问。
3) 服务与接口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通过集成第三方提供时空信息承载、专题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服务组件,以统一接口方式提供给各类智慧应用。
服务组件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而动态调整。
公共信息平台同时也提供开发接口服务,支持开发者或应用开发商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和自己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或是开发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
4) 运营维护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用户管理、厂商管理、应用管理及日志管理,并以接口服务方式对外提供,满足其他模块开发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