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设计说明 (1)一、工程概况 (1)二、设计依据 (1)三、设计标准 (1)四、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1)五、基坑周边的环境条件 (3)六、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3)七、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3)八、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 (5)第二部分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求 (6)一、施工顺序 (6)二、基坑开挖 (6)三、钢管微型桩 (6)四、花钢管土钉、钢筋锚杆 (7)五、钢筋混凝土冠梁、腰梁 (7)六、预应力锚索 (7)七、土钉护面 (7)八、其他注意事项 (8)第三部分监测方案 (9)一、概述 (9)二、监测项目和频率 (9)三、变形监测 (10)四、地下水监测 (10)五、应力应变监测 (10)六、其它要求 (11)第四部分土方开挖要求 (12)第五部分应急措施 (13)一、相邻建构筑物沉降较大或不均匀沉降 (13)二、坑底涌砂、坑壁涌水、涌砂应急措施 (13)三、基坑止水帷幕渗水的应急措施 (13)四、支护结构漏水的应急措施 (14)五、截、排水的应急措施 (14)六.道路管线、管网应急措施 (14)第一部分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文山市炬隆万商汇项目建筑场地位于文山市开化镇中部。
为拆旧建新场地,拟建三栋31F超高层建筑物,裙楼为2F-4F建筑物,框架(剪)结构,设置两层地下室。
该场地南面为沙坝北路,路南侧为四、五层建筑物。
东面为沙坝中路,北面为滨河路(已封堵),滨河路北侧为盘龙河,西面紧临四、五层建筑物(拟拆迁)。
该基坑深约11 m左右,基坑周边建筑物多,距基坑距离较近,情况复杂。
二、设计依据1、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50497-2009);(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J50300-2001) ;(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9)《岩土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9010-98);(10)《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基坑专项勘察报告——《文山市炬隆万商汇基坑支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业主提供的基坑周边的建筑环境及市政管网布置图。
4、业主对基坑投资控制的相关要求。
三、设计标准1.基坑安全等级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基坑深约9.7~11m,结合周边建筑环境有建筑、地下管线、道路等不利影响,本基坑安全等级定为一级。
2.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本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为1.1。
3.基坑支护适用年限本基坑支护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12个月。
四、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文山市开化镇中部,双桥花园斜对面,双赢大酒店旁侧,原南桥客运站~沙坝桥之间,地理坐标:东经104°14′43.3″,北纬23°21′59.8″。
场地北面接沿河路,南面接沙坝北路,西面接沙坝中路,东面接南桥路,场地内有沙北一巷等纵横向水泥道路。
场地交通较为方便,车辆可直接进入场地,水电可就近解决,施工较为方便。
2.地形地貌受盘龙河及其支流冲击切割,形成两侧高、中间低的走廊式地形。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文山断陷堆积盆地内,属盘龙河Ⅰ级阶地。
场地四面接道路,北面沿河路边缘为盘龙河,河堤部分已治理,河岸稳定,其余三面外围无较大陡坎及陡坡,大部分为已建建筑物,地形平缓。
场地内原为二~七层老建筑物,全部拆除重建,整个场地内地形较为平缓,钻孔位置地坪面高1254.42 ~1255.67,相对高1.25m,总体属回填平坦场地。
3.场区地层岩性拟建工程场地分布的新生界内(Q)及(N h)地层,即为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基岩、土。
依据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基岩、土可划分为3个单元层7个亚层,由上至下、自新到老分述如下:(a)、第四系人工堆积(Q mL)层(1)填土①:棕黄、灰黑、棕褐、褐黄色、色杂,稍湿~湿,不均匀。
以粘土为主,含5~15%的砾石、灰岩块石、混凝土块及碎砖块等,杂植物根系、腐蚀质及垃圾。
该地段填土为新近回填土,回填时间在八年以上,回填时未采用机械分层碾压,当时均为松散堆积层;现虽然回填时间较长,但依然呈松散状,固结程度较差。
层厚1.1~1.7m,平均层厚1.32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原始击数)N=2~4击/30cm,平均锤击数2.4击/30cm。
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b)、第四系冲洪积(Q aL+pL)层:(1)粉质粘土②1:棕黄、黄白、褐红、褐黄、褐灰、灰青、兰灰等色,色较杂,湿~很湿,软~硬塑状态,均匀,含少量角砾及植物残块,大量薄层细砂及粉细砂,砂粒成份为石英、云母、长石等,分选性好,粘粒含量约5~10%,无振摇反应,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层顶埋深1.1~1.7m ,层厚2.1~4.0m,平均层厚3.26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原始击数)N=3~5击,平均锤击数3.8击,压缩系数α0.1-0.2 =0.19~0.45MPa-1,平均值α0.1-0.2 =0.293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
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2)粉砂②2:深灰、浅灰、灰褐、暗黄、棕褐及浅褐色,含水饱和,松散,砂粒成份为石英、云母、长石等,分选性好,粘粒含量约5~15%,偶夹砾石,与下伏砾石层呈渐变关系。
层顶埋深3.8~5.2m ,层厚3.4~4.8m,平均层厚4.23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原始击数)N=2~4击,平均锤击数2.6击。
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3)圆砾②3:浅黄、灰褐、深灰色,含水饱和,呈松散~稍密状,砾石磨圆较好,呈圆至次圆状、次棱角状,砾径一般0.5~7cm,大者可达15cm以上,颗粒中等风化、级配差、分选型差。
砾石含量约30~55%,成份为灰岩、硅质岩、砂岩、石英砂岩等,充填物为粘土及粉砂,胶结较好。
层顶埋深7.9~9.8m ,层厚0.9~3.1m,平均层厚2.08m。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原始击数)N=5~8击/10cm,平均锤击数6.0击/10cm。
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c)、上第三系花枝格组(N h)(1)强风化泥灰岩③1:灰、浅灰、灰黄、深褐色,湿,碎裂状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为软岩,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岩石风化裂隙发育,从上往下风化程度渐弱。
顶部受水浸湿较软,可用镐挖,中下部较硬,镐挖不易,岩心能折断。
层面灰白色、灰黄色,遇水易软化,岩心呈碎块状。
层顶埋深9.2~12.2m ,层厚1.7~1.9m,平均层厚1.82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原始击数)N=16~22击,平均锤击数19击。
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2)中等风化泥灰岩③2:灰、灰黄、浅灰、褐灰及深灰色,湿~稍湿,层状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为软岩,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岩石风化裂隙稍发育,但可沿层面裂开,上部岩石手可折断,中下部镐挖不易,岩心呈碎块状、短柱状。
层顶埋深10.9~14m ,层厚2.7~3m,平均层厚2.89m。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原始击数)N=37~48击/10cm,平均锤击数41.9击/10cm。
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3)弱风化泥灰岩③3:深灰、稍湿,层状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为较软岩,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岩石风化裂隙稍发育,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岩石手难折断,岩心呈碎块状、短柱状、柱状。
层顶埋深13.7~17m,本地段泥灰岩厚度较大,本次勘察未揭穿,弱风化泥灰岩最大揭露厚度达13.6m。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原始击数)N=88~98击/10cm,平均锤击数94.6击/10cm。
该层于场地内均有分布。
4.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富水性较强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次为富水性弱的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为一级阶地,具多元结构,有分选性。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次为地表生产生活用水下渗及盘龙河水侧向入渗补给后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所形成,雨季盘龙河水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盘龙河水。
具埋藏浅、透水性好、富水性好等特点。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泥灰岩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单位涌水量Q=0.00057l/s.m,富水性弱,渗透性较差,属隔水层。
地下水主要含水层为②2层粉砂及②3层圆砾层,①层填土为中等透水层,②1层粉质粘土及③1层强风化泥灰岩为弱含水层,③2层中等风化泥灰岩及③3层弱风化泥灰岩为相对隔水层。
本场地勘察期间正置干季,测得混合静止地下水水位为1.29~2.38m,地下水水位标高变化在1253.09~1253.47m之间,地下水水位相对高差0.38m。
与同地貌地质单元邻近场地雨季地下水水位比较,干、雨季地下水水位变幅约0.9m,场地地下水向盘龙河排泄。
拟建场地内无地表水分布,外围地表水主要为场地北部低处的盘龙河流域。
五、基坑周边的环境条件该场地南面为沙坝北路,路南侧为四、五层建筑物(需保持现有7米道路通行,该路为本工程施工通道)。
东面为沙坝中路(未来16米规划道路),路另一侧为一期工程(在建),北面为滨河路(已封堵),滨河路北侧为盘龙河,西面紧临四、五层建筑物(拟拆迁)。
六、基坑支护设计参数1、岩土参数该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岩土物理力学指标为地勘报告提供的建议值,其取用参数见下表:基坑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2、地下水位按基坑专项勘察报告各钻孔揭露地下水标高确定。
3、计算控制参数1)基坑安全等级:一级, 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1.1;2)整体稳定安全系数:1.3;3)抗倾覆安全系数:1.2;4)抗隆起安全系数:1.1;5)抗管涌稳定安全系数:1.5。
6)位移限值:水平位移0.003h(h为坑深);竖向位移20mm。
七、基坑支护设计方案1、支护方案选择1)比选原则根据基坑专项勘察报告或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岩土参数和类似工程经验进行基坑支护的支护结构形式、基坑开挖的降排水(或止水)方案的选择,方案选择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可行、施工工艺可实施、造价经济、满足工期要求及充分考虑同甲方及后续工程的衔接”的原则。
2)支护方案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环境条件,同时根据文山地区多年来类似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对于本基坑工程,拟采用局部放坡+钢管微型桩+预应力锚索+钢管土钉+钢筋锚杆的支护方案;根据不同地质及周边环境条件,钢管微型桩外侧按1.:03-0.5放坡支护,基坑顶设置截水、沉定池,基坑内侧设置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