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院感知识培训

院感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 • • •
1.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 2.条件致病菌感染 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感染 4.医院管理不当
诊断思路
是否有感染
•根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并结合临床 医生的诊断来综合 考虑是否为感染, 如患儿不存在感染 ,而确实培养出同 一病原体,则应查 清该病原体是污染 还是定植
是否为医院感染
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 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 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 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 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 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五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 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 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六 七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 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 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 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 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 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 器刺伤/划伤。 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 防刺伤。
采取措施后,应监测感染发生情况,观察有无新发病例出现。如果有新发病例出 现,应该检查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到及时严格执行,或者重新评估调查结果是否 正确
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启动
• 经治医师发现可疑医院感染暴发后报告 QC小组进行调查分析后,对感染事件作出 确认后方可启动
终止
•感染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经 过最长潜伏期后2周内无新发病例出现。
佩戴和摘除口罩的正确方法
• 佩戴口罩后要检查气密性
• 摘除口罩时切记必须在安全区域。不然前功尽弃。
• 摘掉口罩后要进行手卫生
5.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 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 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行保 护性隔离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 液、分泌物喷溅时。 • 防护服:防护服的穿戴要注意顺序, 脱去防护服的顺序尤为重要,避免污
感染控制知识--职业暴露预防
空气 飞沫 接触
以传播途径为基础的预防措施
额外预防
标准预防 (所有病人)
隔离标志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
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 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SARS、水痘、麻疹、肺或喉部结核
未知病原体的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 脑膜炎、腮腺炎、百日咳风疹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肠道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腹泻、流行性结膜炎
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双向防护
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 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即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 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 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 飞沫隔离
血源传播
传播途径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一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 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 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 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 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根据患者的发病 时间、症状和体征 、出现时间及疾病 的潜伏期来判断, 如为医院感染,则 需调查可能的感染 源和感染途径,并 通过其病例出现的 规律来判断是人传 人,还是同一暴露 源所引起。
是否达到规定 的暴发定义
•3例以上同种同源
感染控制知识--医院感染暴发的管理
• 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 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Content Title
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措施
1、对感染病人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 2、切断感染途径 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必要时对易感人群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收 治新病人,有条件时可对易感病人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技术。 4、发现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 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 离措施,确保不生新的医院感染 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 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将调查处置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暴发经过, 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
--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
病人体外。
-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屏障护理等。
•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
-又称难预防性感染或自身感染,病人体内的正常菌 通过移位或活动造成的感染。 -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3.在原有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
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 (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经胎盘获得的感 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 等的感染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八 九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 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 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 片等锐器。
及时清洁污染的环境。
十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 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 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 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 或者围裙。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1
环境、物体表 8 面的消毒灭菌 简易气 囊代替 口对口 人工呼 吸
手卫 生
2 戴手套
7
具体措施
医疗废物 处理 6 污染的仪器 和医疗设备 的处理
面罩、 口罩 和护目 镜
3
穿隔离衣、防 4 护服和鞋套
5
1.手卫生
洗手
手卫生是医院 感染控制最经 济、最简便、 最有效的措施!
医护人员擦手方式
6.使用替代口对口复苏设备
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 用简易呼吸机囊(复苏袋)或其
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
吸方法;
7.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
• 保证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
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
的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 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 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 洗面盆、门把手等) ,并保 证该程序的落实,做好空气 的定期消毒和定期培养。
•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戴手 套也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
•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 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
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
有无破损,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4.口罩
• 根据需要正确选择口罩类型: 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
员的一般防护
医用外科口罩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 给病人提供口罩。
医护人员标准防护流程
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
手接触
飞溅头面部
可能污染身体
侵袭性操作 小心针刺伤
戴手套
戴 戴 防戴圆 戴 护口筒 护 面罩帽 目 镜 罩 戴 手 套 穿 隔 离 衣 防 水 围 裙
脱手套后立即洗 手必要时手消毒
锐器放入锐器盒内, 垃圾放入黄色垃圾袋
标准防护(一级防护)
防护装备:工作服、工作 鞋、一次性工作帽和一次 性外科口罩。
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装备:一次性工作 帽、一次性手套、工作 鞋、防护眼罩或防护面 屏、医用防护口罩( N95及以上)、医用一 次性防护服、一次性防 水靴套。
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装备:一次性工作帽、工作鞋、一次性手套、防护面屏 或眼罩、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一 次性防水靴套、长袖橡胶手套、长筒胶靴、防水围裙等,戴 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或动力送风呼吸器。
染。
• 鞋套:应该一次性使用,在规定的区 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 掉。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它病人、医 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的传播。
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如
内镜、呼吸机、湿化瓶等),在 用于下一个患者时根据需要及时 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其中一次 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对感染病 例进行病 原学检测 ,对可能 的传染源 、传播途 径进行微 生物检测
制定控制措 施,QC小组 指导协调, 初步对感染 者、可疑感 染者及相关 接触者进行 隔离,消毒 ,贴标识
分析调 查资料 ,尽快 制定落 实针对 性的消 毒、隔 离、治 疗措施
必要时 暂停收 治新患 者或者 关闭科 室,随 时调查 检测新 发病例
6.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
2
皮肤粘膜开 放性伤口只 有细菌定植 而无炎症表 现
不属于医院感染
3 新生儿经胎盘获 得(出身后48h 内发病)的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 毒、弓形体病、 水痘等。
4
由于创伤或 非生物性因 子刺激而产 生的炎症表 现
患者原有的慢 性感染在医院 内急性发作
(1)避免扰乱破坏病人的正常防御机制
(2)合理使用抗生素
(3)治疗潜在病灶和带菌状态
(4)采取保护性隔离和选择性去污染措施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 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 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8.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 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 害化处理;
医疗废物严格分类,锐器放进锐 器盒中处理,防止针刺伤传播: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 • 飞沫传播:如百日咳、白喉、流感、病毒性腮腺炎、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 空气传播:如麻疹、水痘、肺结核、SARS等 • 预防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 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