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1. 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据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元行省侧中央集权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中纯的地方分权。

这说明该制度A. 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行省制度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缺乏自主性之类的信单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的权力并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苏州丝织业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着的政策。

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B. 发挥者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D.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答案】C【解析】“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在加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海防前哨作用之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凭照”携眷入台必然会加强对台湾的管控。

4.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作者的创作A. 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B. 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C. 反映了文人上大大变态的审美情趣D. 折射出当时士大大孤芳自赏的心态【答案】A【解析】“愿借天风吹得远”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创作的写意风格,也体现了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所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的创作属于正常的审美情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家”门巷尽成春等字眼足以证明并非孤芳自赏的心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晚清光绪年间,官员周德润上书朝廷,指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

他的主张反映了A. 玩固势力抵制工业文明B. 经济结构变动导致社会阵痛C.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 发展外资企业成为时代主流【答案】C【解析】“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等字眼反映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到了铁路的修建,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顽固势力抵制修铁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发展外资企业也未成为时代主流,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长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这些留给后业的借鉴意义是A. 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B. 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C. 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D. 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民众启蒙对的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所以选D。

7. 台湾学者张王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

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

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 下表为新中国建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B.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C. 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D. 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粮食产量整体上在减少,这是经济政策的偏差而导致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经济政策导致农业减产而非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粮食减产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科技革命均无直接的关联,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9.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声称,“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他将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十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B. 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C. 雅典法律提供了后世的立法规范D. 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答案】A10. 1902年,时任美国纽约州州长的查尔顿·修斯在一次演讲中感叹,“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三权分立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B. 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C. 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D. 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却是法官们说了算”等字眼意在强调美国司法解释权在于法官,这是存在弊端和局限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核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冲突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却是“法官”们说了算意在强调司法解释权的局限。

11. 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

作者意在说明A. 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B. 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 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D. 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比例失调而非经济文化落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苏联的解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经济比例失调。

12.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

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一致B. 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经济政策C. 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D. 捍卫民主政治并反对极权统治【答案】C【解析】“独立行动”等字眼足以证明哈耶克是反对干预经济的,这种经济思想的确在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了重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是相反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不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西欣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

洋务运动和清米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成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

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涛浩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

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