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数学思维发展关系
小学阶段学生是处于一个学习与智力共同发展的时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十分关键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方式,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让学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十分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的。
标签:小学数学;思维方式;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及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无法自主找寻一些方式方法,還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教师要在小学阶段做好学生的思维训练工作,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一些有趣的思维锻炼内容,开发学生的大脑,训练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实现素质教育培养。
一、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点
思维的能力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思考问题,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如何进行分析与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方式与方法是与自己本身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的,教师一定要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任务,不要忽视小学教学中思维方式的培养。
小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已经沿用很多年,教和学都是沿用一种方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十分厌倦的,不符合他们的好奇心心理特征。
教师通过已知的教案与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课,教案的设计与其中的内容都是相同,毫无创新可讲。
学生听完做教师布置的作业与练习题,老师再根据学生做题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传统中都是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而只有拥有好奇心,学生才会主动去深入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一道有关观察类的推理数学题,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忽视一些内容,如果不加提示很难做对,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学生就会充满自信地举手,说出自己认为的答案,但是教师会发现,这类需要学生观察判断的题目,学生几乎都会回答错误,学生就会疑问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先卖一个关子,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兴趣后再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开创适合发挥想象的环境
在如今的社会中,小学生们已经在小学阶段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个时代的学生接触的事物都是比较早的,并且有的事物是很新鲜、符合潮流的,教师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猜测。
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思维的产物,是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教师可以进行创新性讲解概念,给数学的概念理论穿上一层华丽的外衣,呈现概念之间的联系,大胆突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的正确掌握与应用不是立即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加强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概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自己的常规思维定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概念与学生一起,编成一些顺口溜或者简单易记忆的方式,在记忆一年级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讲授:“1像筷子能夹菜,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通过这样的数字式的想象与联想,将数学与实际的物体结合,编成朗朗上口的句子,学生在哼唱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好地建立一种想象与联想式的思维方式,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不断沟通。
三、结合生活进行数学的思考
思维的灵活程度十分重要,思维方式活跃的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一种题目不能总是沿用一种方式,通过一种方法来解答问题,应当主动寻找,另辟蹊径。
创建新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仅是要靠小学生自己,在小学的阶段,更重要的关键点在于老师的引导与落实,老师要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通过这样的主动教学方式,不仅打破了教师自己的思维定式,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让学生从根本上消除了题目只有一种解答方法的错误观念。
在小学及以后的数学中,数学的学习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教师要将思维的培养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教师可以列举出一些实际的数学例子,“小明同学有一个玩偶,这个玩偶是一个有胳膊有腿的不规则形状,但是,小明同学想测量这个玩偶的体积,同学们,你们能够帮助小明同学吗?”学生这时就会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思考自己学过的体积的计算,但是又是不规则形状,这可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学生讲讲“曹冲称象”或者“阿基米德浮力”的故事,让学生受到启发,能够最终想出通过水或者其他溶液的体积来推导玩偶体积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发现问题,自主建构起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操作引导,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之中,教师应系统性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多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养成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对学生性格的一种改善,在数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