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之探讨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次数、项目、兴趣、动机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群体性和社会性,对学生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应因势利导,加强宣传与组织,挖掘潜力,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为形成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服务,真正体现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64-01
一、提出问题
面向新世纪,国务院做出了深化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即为学生完成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服务,又可终身受益。
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问题讨论法:在我校各个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各年级好、中、差各一个班),在各班随机抽取学生20人(包括男、女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二)访谈法:访问部分学生,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随着体育功能的不断扩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也开始向着多价值、多方向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和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作为一种体育手段,能满足青少年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有效地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体质,形成学生科学的作息制度和全面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更科学、更合理、更积极的安排,用一种高尚健康的文明习惯来充实学生的生活。
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开放性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但现有的学校体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使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将不同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
把体育课与活动课没有有机结合。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1)学生节假日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在不限定时间及强度的情况下,在180名被调查者中,星期六,星期天两天中40%的人活动1次,20%的人活动2次,25%的人活动3次以上,15%的人两天中不参加体育活动。
(2)学生在校学习如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无疑是有利的。
通过统计:九年级学生锻炼较少,七、八年级
的情况较好。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情况
学生经常参加的项目: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和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加羽毛球、跳绳、踢毽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
还有就是跑步占有一定的比例。
(4)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据调查统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来自于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其中对课外体育活动“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学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从调查结果看,出于增强体质、调节紧张学习和丰富生活情趣的学生约占被调查人数的79%。
这说明男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其主要目的与自身需要有密切的联系,思想上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
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克服学生动机中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
(6)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调查表明,制约和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有:①缺少场地、器材。
②作业功课占时间多。
③电脑、网吧等娱乐影响。
④无人指导、技术掌握不好。
⑤怕受伤、无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1)调查中可看出86%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参加体育活动,这是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结果,也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表现。
(2)有77%的学生对体育抱有兴趣。
健身、调节心理与娱乐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场地、器材短缺和不良场所的影响及学习负担过重等外在客观条件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3)建议:①体育教师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更深入的了解。
②要加大学校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尽快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场所得已明显改善。
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多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育活动,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简单易行、锻炼价值大的体育项目。
参考资料
[1] 中国学校体育,1998.6.
[2] 中国体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