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统计局鲜祖德一、研究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
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
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指标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重要性,制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各地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测评。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题报告是初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从统计角度反映了我国各区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综合发展方面的进程情况。
课题研究在指标选取、测算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的选取,课题整体的指标分类和权重等等,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及问题,课题组将持续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综合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激励各地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地加快科学发展进程。
——前瞻性原则。
建立综合发展评价体系,视野要开阔,着眼要长远,不仅要考虑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要考虑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力争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重点应放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开放性原则。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保持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地区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及中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同时兼顾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
指标设置要与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等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衔接一致,以增强指标体系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意义。
——公认性原则。
评价指标不仅要以客观指标反映地区发展的数量特征,更要把群众认可、满意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做到量化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
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引入公众评价指标,以充分考察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提高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主观性指标的引入强化了“既看数字又不唯数字”的理念。
按照以上指导原则,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个方面45项指标,涵盖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科技、民意等领域,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科技创新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1 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经济发展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按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因此,经济发展模块设置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3项二级指标及8项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经济发展类指标民生改善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因此,民生改善模块设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劳动就业3项二级指标及12项三级指标(见表2)。
表2 民生改善类指标社会发展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因此,社会发展模块设置了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协调、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社会安全6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3)。
表3 社会发展类指标生态建设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按照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生态建设模块设置了资源消耗、CO排放、环境治理3项二级指标及210项三级指标(见表4)。
表4 生态建设类指标科技创新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因此,科技创新模块设置了科技投入、科技产出2项二级指标及4项三级指标(见表5)。
表5 科技创新类指标公众评价类。
对综合发展的评价,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的原则。
因此,评价体系引入公众满意度指标,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其不参与定量评价(见表6)。
表6 公众评价类指标三、测评方法综合发展指数是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个维度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每一维度都是构成具体方面的分指数,每个分指数又由若干个指标合成。
其测评方法主要借鉴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 )的测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单个指标指数(即无量纲化),指数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间,再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合成综合发展指数。
此种方法测算的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不仅可以比较各省(区、市)综合发展相对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个省(区、市)综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指标上、下限阈值的确定在计算单个指标指数时,首先必须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上、下限阈值。
指标的上、下限阈值主要是参考2000-2009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相应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值,对有些比例指标还参考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
将第i 个指标的实际值记为i X ,权重为i W ,下限阈值和上限阈值分别为min i X 和max i X ,无量纲化后的值为i Z 。
(二)指标无量纲化无量纲化,也叫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
正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min max min i i i i i X X Z X X -=-或min max min ()()ln()()i i i i i Ln X Ln X Z X Ln X -=- (1) 逆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max max min i i i i i X X Z X X -=-或max max min ()()()()i i i i i Ln X Ln X Z Ln X Ln X -=- (2)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估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
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估发展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本体系采取常用的专家打分法(即Delphi 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四)分类指数和总指数的合成1.分类指数的合成方法本体系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个分类组成。
将某一类的所有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3)计算就得到类指数。
jj i j Z WI W =∑∑ (3)2.综合发展指数的合成方法将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4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4)计算就得到综合发展指数。
441441ii i ii Z W I W===∑∑ (4) 四、测算结果依据上述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及部门专业年鉴数据,对四大区域及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
总体上看,我国各区域及各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0-2009年期间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其特点如下:(一) 从四大区域看我国四大区域①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0-2009年期间稳步提升,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2提升到2009年的62.35,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9.01提升到2009年的54.07,①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09年的51.72,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66提升到2009年的49.36,但区域间差距变化不大(见图2),区域排序的依次顺序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要远高于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