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如果答案过长自己总结一下)一、问答题1.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2.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繁殖的过程。
3.微生物有哪些与动植物不同的特点?4.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5.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请简述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并各举一例说明之。
7.DNA双螺旋模型有什么特征?8.水的哪些重要特性决定了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9.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10.蛋白质沉淀的方法有哪些,依据是什么?11.请简述平衡的生态系统主要特征及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人为原因1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13.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4.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因子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对生物个体产生影响的?15.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因子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种群增长的?16.简要回答种群生态的基本特征。
17.何谓基因工程?简述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
18.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应具备哪些特征?19.简述PCR的操作步骤。
20.酶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说明之。
21.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
22.简述微生物发酵的一般方式。
23.生命科学在未来发展历程中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哪些?24.如何从不同层次认识生物多样性?2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26.微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7.请举例说明病毒的繁殖过程?28.原生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29.被子植物有哪些进化特征?30.请简要回答酶的催化作用特点。
31.请简要回答蛋白质的生物功能32.请简要回答脂类的生物功能。
33.请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34.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请简述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5.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步骤?36.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37.谈谈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初级演替的影响。
38.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如何防止?39.生物工程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方面?40.目的基因获取的方法有哪些?41.人工种子与自然种子相比较有哪些优点?42.何谓固定化酶?其有何优点?43.什么是病毒,它们的特征是怎样的?44.请简述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和后果。
45.水是生命的摇篮,其依据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6.简述动植物细胞工程在工业中的应用。
47.如何理解超级细菌的“超级”二字。
超级细菌问题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48.结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谈谈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酸锌对人体作用的异同。
二、论述题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哪些?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出现,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微生物的特点等说明,目前存在的禽流感为什么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3.试比较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并说明维持其稳定的化学键。
4.以一种目前环境所出现的问题为例,谈谈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5.生物工程的应用有哪些领域?并举例说明。
6.多莉羊是细胞核移植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多莉羊克隆成功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
7.结合生物工程的相关知识,请你谈谈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一面。
8.生命科学在未来发展历程中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哪些?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10.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看法。
1.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成成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2.附着:是病毒与寄主之间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病毒外部的蛋白能与寄主表面的特殊好受体结合;侵入:先与细胞壁特异性结合,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成一个小孔,将DNA 注进细胞内.有的噬菌体壳体也可以进入细菌;复制:侵染开始后,细菌的DNA合成停止,几分钟后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中止.噬菌体以本身DNA为模板,有寄主RNA聚合酶催化,复制形成噬菌体mRNA,翻译而形成噬菌体所需酶类,可以修饰寄主RNA聚合酶, 被修饰过的RNA聚合酶能进一步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装配:噬菌体与壳体蛋白质装配为成熟,有侵染力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释放时能产生两种蛋白质,一是破坏细胞质膜的噬菌体编码蛋白质,另一是噬菌体溶菌酶.前着破坏细胞膜,后者破坏细胞壁,然后寄主细胞破裂,病毒突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3.微生物是一大群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的生物,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主要的区别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是因为微生物肉眼不能观察4.a.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近来也包括生物的景观多样性。
b.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生物种类繁多,但人类对它们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占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荚膜:其功能是: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②致病作用;③抗原性;④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2.鞭毛: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③抗原性:鞭毛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3.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细菌藉菌毛的粘附作用使细菌牢固粘附在细胞上,并在细胞表面定居,导致感染。
细菌的抗药性与某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可通过此种方式转移。
4.芽胞:其功能是:①芽胞的抵抗力很强;②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细菌;③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6.组成细胞结构的蛋白质:膜蛋白有运输作用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各种载体,如钾钠泵有免疫作用的蛋白质:抗体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调节生命活动的蛋白质:某些激素,如胰岛素7.(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8.机体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
直接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蛋白质的水解反应中,水是反应物;在氧化、聚合、葡萄糖酵解反应中,水又是生成物。
)作为营养素和代谢产物的溶剂。
机体润滑剂,对皮肤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摩擦起保护作用。
参与体内物质的运输及循环。
(将养料和废物运输到一定的部位)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水在体温调节上有一定的作用。
(高比热,高气化热,以及在体内大量存在)9.pH、温度、紫外线、重金属盐、抑制剂、激活剂等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酶的浓度和底物的浓度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10.盐析: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中性盐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中和蛋白质所带的电荷,又可以破坏水化膜。
此法沉淀蛋白质一般不变性,可通过透析出去中性盐,仍保持生物学活性。
有机溶剂:利用它们的强亲水性破坏水化膜,由于它们不能中和蛋白质所带电荷,需要在pI附近沉淀蛋白质。
低温条件下,变性发生缓慢,可用来制备血浆蛋白质。
常温下会变性。
重金属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与带正电荷的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
用时,需调节pH,使其大于pI,一般会发生变性。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会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各营养级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数量将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人类在不断摄取大自然的恩惠的同时,对生态系统进行了大肆的破坏。
造成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导致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并且使二氧化硫增多导致酸雨的形成腐蚀建筑物还有汽车尾气含有大量氮化物导致光化学烟雾污染。
还有氟化物等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紫外线增多皮肤癌患者增多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流失、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4.生物物种的消失,由于掠夺式的开发生物资源导致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甚至消失。
13.a.增长型:以幼龄个体为主,老龄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种群.b.衰退型:以老龄个体为主,幼龄个体较少,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种群.c.稳定型:幼龄个体和老龄个体所占比例大致相同,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的种群.14.(自己总结)水、火、光、温度、空气、土壤【生命起源于水,对陆地生物而言,一个地区的降雨量、湿度及地面水是限制动物、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构成。
所以,在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居其它生态系统之冠就不足为奇了。
陆生生物对水要求很高,适应性亦很强,因此,即使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也有仙人掌、沙棘等植物点缀绿色,正因为有了降水量、温度、湿度的区别,地球上才有了荒漠、沙漠、荒原、森林等不同生态系统之分,生活在干燥地区的动物,也为适应水的缺乏而特化了机体的某些器官,如骆驼背上的驼峰,就是为蓄水特化的系统。
温度、湿度相互作用,形成了典型的气候特征,然后综合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所以在寒带,主要是针叶林带,而在热带,则是阔叶林充分享受阳光、雨露。
温度对于生命是最重要的因素,从细胞水平来看,温度控制着细胞的流动性,在低温状态下,膜的流动性受损,生物细胞死亡,而在较高温度下,如120℃,生物细胞的蛋白质活性丧失,功能丧失,新陈代谢紊乱,细胞也趋于死亡。
生物为适应极端低温,常常在膜脂肪中形成PUFA增强低温之下的流动性。
一些微生物常常形成孢子、芽孢,以抵御高温的危害。
从生命现象来看,温度变异对生物作用不同,温度在地球和光的影响下,呈现出季节和昼夜变化,从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
与温度紧密相关的光对生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影响也很大,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直接相关,而不同地貌、不同纬度接受光强度不一样,因此有长日照、短日照植物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