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敏捷制造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新机遇
BM工商112 王仲琴
摘要:敏捷制造是美国为了重振其在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而提出的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制造模式。
它综合了JIT、MRPII和LP 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优点,能系统全面地满足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多品种、迅速及时、动态柔性等现在看来难以由一个统一生产系统来实现的生产管理目标要求。
代表着现代生产管理的最新发展,对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敏捷制造中小企业动态联盟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交通、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商务环境的变化大大超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和交替速度越来越快,用户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然要求多品种、低成本和短交货期。
为了面对市场众多要求的新形势,制造业的战略必须变革。
就以美国为例,为扭转其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急剧下降的局面,其制造业的战略已从80年代的“质量竞争第一”发展到90年代的“市场响应速度第一”。
1999年,美国里海大学与美国海军制造技术办公室合作的《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报告中提出了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是作为替代大量生产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是一种新的制造战略。
敏捷制造是为了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敏捷性,采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以有效和协调方式响应用户需求
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比,敏捷制造是具有高度柔性的、模块化的、可伸缩的生产制造系统。
敏捷制造的质量观念已变成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用户满意,企业将把产品质量持续跟踪到产品报废为止。
它强调把动态灵活的虚拟组织,先进的拟实制造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期效益。
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和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而必须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以分布式结构连接各类企业,构成虚拟制造环境,在虚拟制造环境内动态选择成员,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从而合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快速生产。
敏捷制造是全球X围内企业和市场的集成,目标是将企业、商业、用户、学校、行政部门、金融等行业都用网络连通,形成一个集生产、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密切相关的网络,制造企业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组织结构,实现面对网络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
这样的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从企业内部某些部门和企业外部不同公司中选出设计、制造该产品的优势部分,企业接受新任务就不再受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
企业之间的这种优势互补和动态联盟能大大节省资源,能以最低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开发市场所需的绿色产品,同时获得市场信息的企业不必顾虑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而可以借助于联盟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对敏捷制造哲理研究的日趋深入,美国一些大公司应用敏捷制造哲理取得了显著成绩。
例如德克萨斯设备防御系统和电子集团在对其捕鲸叉导弹工厂的管理中参照敏捷制造的一些哲理,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
使每个工作单元拥有它所需要的资源,缩短产品周期,简化运储设备的复杂性。
德国、法国和英国均参加了一项主题为“未来的工厂”的尤里卡项目,为实施敏捷制造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德国对未来制造业开展了一些工作,如“21世纪制造业战略”等。
敏捷制造带来的巨大效益,也让中国中小企业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及巨大收益性,利益永远是企业考虑的第一要素,把敏捷制造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运作上去,是很多中小企业竭力想做的事。
企业信息化程度很低已成为国内的缺陷,尽管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已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企业在信息化资金、专业人才上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企业一方面期望尽快实现信息化,但另一方面又无法解决大规模资金投入,来吸引更多的新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加盟这个难题。
目前企业实施ERP等业务信息系统还面临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不规X
制度的制定必须是在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各类型作业的应用程序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可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在信息系统实施之前就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理念以及实际操作的培训。
怎么制定制度,依照什么标准制定制度,这个企业本身意
识不够清晰,行业人员的鉴定界限也比较模糊。
二、人才不足。
敏捷制造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时间还很短。
而这个概念引入到国内,时间更短,对这个概念有着专业了解的国内人才还是很少。
一方面,当前企业中深入了解信息化理解的人不多,大多数更只是略知皮毛,而引进次方面的专门人才很是困哪;另一方面,企业在对现有员工进行MRP、ERP等的原理、内容以及操作规程的培训也做的非常不够。
3、数据管理不完善
一些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后,并不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对于数据并不加以正确利用,一度出现了数据管理混乱的情况,这不仅在系统实施之前没有做好数据转换的准备工作,更是在信息系统应用中,没有正确利用好数据,不能将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基本上没有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基本上都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或者手工制造行业,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微薄的利润;个别企业及时有创新能力,也是一次性的,并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这从我国的优秀中小企业好不过三五载就可得到应证。
这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障碍重重:一是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不健全,虽然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其中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政策支持、创新成果的保护都过于抽象或笼统,操作难度很大;
二是信用关系恶劣,主要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本难以收回从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三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国外的中小企业可以从政府或民间机构建立的公共数据库获得大量廉价信息,而我国中小企业则靠单枪匹马去搜集信息,由于成本太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匮乏,间接融资由于企业规模小、信用差以及政策因素而难以实现,直接融资由于门槛太高也行不通。
同时风险投资不成气候。
企业普遍存在狭隘思想敏捷制造是企业在无法预测的、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扩大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的形式。
它强调通过联合来赢得竞争;它强调当出现某种机遇,若干核心的组织者联合迅速的参与者形成一个新型企业,通过明确的分工,设计制造出符合市场最新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而我国中小企业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割裂开来看待和运用,合作就是永久地合在一起,竞争就是你死我活。
在这种浓厚的戒心下,动态的战略联盟就不可能实现。
要想真正地实施敏捷制造,为企业谋得利润,就得根据上述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这样敏捷制造才能真正地为企业造福,给国内制造业产业提供很好的机遇。
第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只有为企业创造一个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企业信息化建设才会感到外在压力。
企业要改革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企业的任何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领导者的决策,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到知人善任,纳良任贤,选择那些具备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技术素质的人担当重任。
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外部环境良好,配套措施齐全,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企业的变革才有可能顺利推进,社会也才能稳定。
第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在我国,尤其是要对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使其真正担当起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重任。
其次,要加强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用和信誉可靠。
最后,政策支持力度也要加大,政府不仅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体系,而且要拨出一定量的资金带头建立和引导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三、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政府应采取对中小企业倾斜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对中小企业具有引导作用的产业政策,以及对中小企业进行社会性服务的支持系统。
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系统。
当然,企业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以激发企业员工,将其所拥有的才能、信息、资本等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
第四、广泛开展动态联盟战略意义的宣传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
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这就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的生产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快速决策和响应能力要求企业的规模要小,结构要简单;另一方面,大量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一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高风险挑战,要求企业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在资金上抵抗风险的能力。
而任何一个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也不可能掌握了一个产业的全部生产环节上的先进生产技术,因而,在某个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出现时,如果这家企业不能采取动态联盟方式组合全球X围内的优秀资源,它就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从而难以得到快速发展并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X申生等。
敏捷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XX交通大学,2002
2.俞学兰。
敏捷制造与中国制造业。
XX大学学报,200
3.6
3.李永胜。
浅谈敏捷制造在我国的发展。
机电工程技术,2002.7
4.朱琳崎王一然国外敏捷制造的发展。
5.荣烈润.敏捷制造: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