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

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

三一八惨案大背景
北洋政府概述
北洋政府是由北洋军阀等势力所操控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院国务总理所领导,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合法政府,
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象征。

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汉族官绅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发展民族经济和教育,实行舆论自由,在全国建立起自治化的统治。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统治时期、直系统治时期、奉系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
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
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

直奉第二次战争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与奉系张作霖部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地区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

奉系军阀也尽力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

在政治上为了对抗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张作霖,广东军阀建立了三角同盟,广东
军阀对直系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渗透收买工作。

而不愿意看到中国统一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奉系进行了大力扶持。

可以说,在战前,直系已经陷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

其中1924年
10月21日,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收受张作霖贿赂军费300万圆,接着又收“奉币”1200万圆作为倒戈费,冯以120万转收买胡景翼,然后发动“北京兵变”,软禁曹锟,逐溥仪出
故宫,悬赏缉拿吴佩孚,成立“国民军”,并欢迎孙中山北上。

然而冯军只有不足4万兵力,北临张作霖违诺入关,南面吴佩孚反击逼近北京,不得不采取张作霖意见,联合皖系,让已经无
军又无势的段祺瑞重新出山,就任“临时执政”。

1925年5月18日,斯大林亲自下令:“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分化成革命的和妥协的两派”,“揭露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
并与帝
国主义作坚决的奋斗。

”6月25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68号记录》关于中国问题的指令是:“务必推进以抵制、局部罢工和总罢工,而特别是铁路
总罢工的形式进行的革
命运动,不要害怕危机加剧。

”斯大林还有令:“把中国农民卷入革命愈迅速愈彻底,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战线愈有力愈强大。

” 1925年9月23、28日,俄共(布)中央确定送给冯玉祥部
国民一军价值3486596卢布的军火,飞机10架;国民二军价值701789卢布军火,飞机10架;国民三军3,082795卢布的军火;另调拨价值741000卢布的毒气弹供冯调拨使用,甚至许诺给冯
2000万卢布的外汇。

12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布置:北京新中央政府应由冯玉祥及温和派组成,建立纯国民党政府则不可能。

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冯玉祥国民军得到
步枪55857支,子弹约5800万发,大炮48,山炮12门,手榴弹1万多枚,配带子弹的机枪230挺,迫击炮l8门以及药品等等。

1925年3月17日,苏俄驻华大使加拉罕加入驻北京外交团,并出
任该团领袖。

三一八惨案的小背景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日本军舰护卫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认为
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7国公使,于16日以公使团名义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
以武力解决。

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1926年年3月16日,北洋政府外务部接到列强外交团之“最后通牒”后,经紧急磋商即于当日午夜答复,称“最后通牒”的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

因为
按《辛丑条约》,只有大沽口至北京一线的炮台应予以一律削平,却并没有相关条文对水道进行规定。

公使团对此并未作答辩。

女师大风潮
杨荫榆的简介:
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是1924年春就已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女士。

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1907年杨荫榆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
范学校学习,杨荫榆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

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

1918杨荫榆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
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杨荫榆
任女师大校长期
间,竭力维护北洋政府的专职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

她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依仗权势打击和排挤进步教师。

1924年8月在北师大任教的鲁
迅也退回了该校的聘书。

1925年8月,北洋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撤走进驻女师大的武装警察,并批准了杨荫榆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

女师大风潮
作为大学校长的杨荫榆,强调秩序、学风,强调学校犹如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

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

”所以被学生讽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

在校务方面,作为女强人的她则免不了独断专行、处事不公的事情。

这样就必然造成激起公愤的后果。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由于南方发大水以及受江浙战争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按时报到。

杨荫榆决定进行整顿校风。

她在学生回来以后制定了一个校规,
说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

但在处理具体学生时,却没有做到公正、公平。

她严厉处置了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3名学生,要求她们退学,而对于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却放过不问。

这一显
失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女校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女师大驱杨风潮由此爆发。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去教育部申述杨荫榆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黑暗情况,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

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任教育总长
后,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

5月7日,杨荫榆以“国耻纪念日”的名义举行演讲会,她作为主席登台,却被全场学生的嘘声所赶走。

5月9日,杨荫榆即借校评议会名义开除刘
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

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并出版《驱杨运动特刊》。

27日,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风潮宣言》,表示坚决支持学生。

几天后,五卅运动爆发,女师大学生组织“沪案后援会”,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7月底杨荫榆借口暑假整修宿舍,叫来警察强迫学生搬出学校。

8月1日,她又领军警入校,殴打学生,截断电话线,关闭伙房,强行解散入学预科甲、乙两部等4个班。

8月10日,教育部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

22日,坚守女
师大的学生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教育部派出的打手打伤,拖出校
门。

在女师大风潮中,引人注目的是,以鲁迅为首,以女师大国文系教员为主的周作人、沈尹默、马裕藻等站在受处分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和支持她的教育部进行了对抗。

鲁迅甚至因此被
开除了教育部的职位。

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对杨荫榆、章士钊等人的所作所为给予了强力的批判。

在这些文章中,
鲁迅多次提及杨荫榆,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冷嘲热讽,就如后来人们所知道的,杨荫榆之所以能够出名,不是因为她早年大胆的抗婚之举,也不是因为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而是因为女师大风潮——更准确地说,是因为鲁迅对她在女师大的所作所为进行的
讥讽嘲骂。

在一篇名叫《寡妇主义》文章中,鲁迅写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

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们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定
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在《忽然想到》中鲁迅写道:“我还记得中国的女子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非而不如。

现在托了洋鬼子学说的福,似乎有些解放了。

但她一得到可以逞威的地位如校长之类,不就雇佣了‘捋袖擦拳’的打手似的男人,来威胁毫无武力的同性的同学们么?”(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