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4T o tal N o.254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X张仲峰(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科技开发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09—02 从广义上看,文明包括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政治等等,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物质文明针对自然界的客观成果,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政治文明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体现在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是指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成果,体现在思想修养的完善和提高。
以文化史的视角看,一般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大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文明模式,而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反自然扩张的必然结果,为了走出危机,人们必须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改变生产方式,以生态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文明改进,实施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即“生态文明”(ecol ogical civilizat ion)。
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例如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廖福霖教授提出:“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个体间的关系。
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1]。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2]。
2008年,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为主的文明建设。
虽然我国领导人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但是生态文明毕竟还不很成熟,甚至处在构建和完善阶段,因此首先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具体如下: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创建活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活动。
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观,影响着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建设添砖加瓦,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变化也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只有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它的目标是要在保证当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顾及后代人的权益,并不是要回归原始生活,也不是要牺牲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
1.2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从历史上看,传统政治哲学家在分析社会活动时一般都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在没有太多参与对象时简单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个方法就显得落伍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
所谓生态思维即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把还原论与整体论结合起来整体地处理问题。
这种思维方法同传统思维方法相比有四个新特点:“¹从线性因果分析过渡到网状因果关系分析。
º从整体的变化过程去探求秩序。
»从追求数学推理的解析性、严谨性和完美性转向生态思维的灵活性、模糊性和模型性。
¼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求统一的某种最终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而是着眼于对系统过程的学习、了解和探索合理发展的途径。
它克服了还原论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人本身的身心分离以及对自然各个要素之间的分离,它改变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3]。
生态思维方式适合分析当下全球化的生态危机。
正如德国绿党领袖佩特拉・凯利(Pet ra Kelly)所说,生态学原则是一种基于新的哲学见解的新的政治认识,即基于对自然整体性及其部分理解与尊重的政治思考和行动[4]。
在西方绿色运动发展初期,绿色分子就把生态学作为其政治原则,写入绿党纲领之中,生态思维成为他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及构建绿色社会的基本方法。
德国绿党联盟纲领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代表一种完整的理论,它与那种片面的,以要求更多生产为目的的政治学是对立的。
我们的政策以未来的长远观点为指导,以4个基本原则为其基础: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以及非暴力”[5]。
这种认为世界存在物共生共存的整体思维方法・9・X收稿日期:2011-12-13 总第254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成为一切绿色分子思考生态问题的基础,这种方法把整个世界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这种思维方法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就成功地运用了生态思维即系统分析方法考察“社会—经济—自然”。
今天也只有以生态思维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自然,我们才能够深刻把握生态危机的本质,看到生态问题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关联性。
1.3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绿色价值观这种新型的绿色价值观在内容包含:¹生态理念是主要的内容。
即要保护环境的自然状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理性高于传统的经济理性,要摒弃无限制的和无规划的经济增长,以小规模的、生态环境许可的、具有保护资源意识的生产来替代现有的生产。
º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绿色价值观的核心。
社会主义者应更加关注社会公正,把集中体现社会公正的平等置于比效率更为突出的位置。
其基本含义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并迫使资本家及其政治代理人作出政治、伦理上的保证。
»支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只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方法才提供了估价生态问题的参照点。
恰恰是人类在保护自然的复杂性方面拥有利益。
只有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避免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论。
2 在面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明确的立场和目标2.1 目标上的确立实现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从中国的“天人合一”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圣西门等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无不体现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和渴望。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者认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要正确、合理、科学地对待自然,人们的生产只是为了获得生存必需的物品,而不是为了获得利润,只有这样,未来社会才会是绿色社会。
中国共产党在2008年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要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
这是中国在总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后,根据中国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的。
2.2 政治上的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生态危机的深度分析,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进行,不能简单停留在技术、观念等表层上,国内学者王雨辰提出,要加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机制来使用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虽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说是完美的,但中国共产党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3 思想上的变革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中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该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所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改变人们目前的思想,让人们在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中获得生存和幸福的满足。
2.4 经济上的公平例如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
经济增长不等于放弃分配公平,分配关系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分配领域的不公会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动荡,加剧社会危机。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往过分强调效率,在兼顾公平方面做得很不够,这种社会分配不公平既加剧了环境破坏又阻碍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应该建立一种体现公平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建立稳定、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对不发达地区及贫困人口进行政策扶持,以公平的分配制度推进稳态经济模式[6]。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分配中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但在以往的发展中,我们更多地强调了效率,对公平关注不足,造成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而这种社会不公平加重了中国的生态危机,形成贫困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坏。
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下,效率、公平、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
关键在于通过政府的作用,建立符合公平原则的分配制度,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
2.5 国际环境关系上的平等发达国家实施生态帝国主义,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致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不公正的经济局面。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1995年哥本哈根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上就指出:“西方在掠夺完了本国的财富之后,又在榨取了我们国家的财富。
现在他们企图利用包括人权、环境的条件来限制我们的经济增长”[7]中国作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反对生态霸权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共同财产的旗号干涉别国的经济、政治,中国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意见,在生态帝国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的出路只能是团结一致,在技术、政策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消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建立新的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关系。
3 结束语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而带来了环境的恶化,所以人们必须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改变生产方式,以生态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文明改进,进行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