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一、目的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

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

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

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

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

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

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

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

在声速、密度资料,结合给定的地震子波,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下:设x(t)为合成地震记录,利用褶积模型可得x(t)=w(t)*r(t)令w(t)*a(t)=δ(t)代入得a(t)*x(t)=r(t)利用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可得r(t)=(ρ2v2-ρ1v1)/( ρ2v2+ρ1v1)其中ρ和v之间的关系为ρ=0.31v0.25p将制作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与时间剖面对比,可以很好地确定反射标准层。

假如工区内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利用已知的速度曲线资料,可将深度转换为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也可以确定反射层位对应的地质层位。

2 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资料图件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已知的构造等值线图,分别是Bre nt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J—unc onf ormit y不整合面的构造等值线图以及statfj ord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

我们可以将制作出来的构造等值线图与标准图件进行对照,对成果图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改,使成果图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更接近于真实值。

3 时间剖面时间剖面是整个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图件。

通过布置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层位、断层的追踪与标定,以及对标定层的自动追踪,可以得到不同层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再将其与前面所述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和标准构造等值线图作对比,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接近真实值。

三、地层结构说明从地震时间剖面上观测可得,本区域内主要有6套地层和1个不整合面,经查实资料可得从上之下其分别为Paleoce ne、Cretace ous、J—unc onformit y、Brent、Dunli n、Statfj or d和Tria ssic,同时自西向东,总共有5到6条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下面分别对上述地层进行简要的结构说明,同时对比插图进行简单地解释。

1 P aleoce ne层和Cret ace ou s层该两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

由于未受到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地层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没有较明显的褶皱,地层没有被断层错断。

2 Brent、D unli n和Statfjor d砂体这三套地层在不整合面J—unc onformity之下,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原本近似于平行排列,由于受到强烈的拉张应力,这三套地层不同程度地被4至5条断层错断(断层的产状等将在本报告的第5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在该地区的北西方向有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与这4到5条断层斜交,使这一地区构造情况愈加复杂。

3 Tri assic层在该地区时间剖面中埋藏最深的是Triassic地层。

其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一条完整、连续、清晰的同相轴,但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反射波能量损失较大,故其反射波振幅不如Pale oce ne根据上述地层结构分析,故可以简单地推测该地区的地质演化简史:最开始,Triassic、Statfj ord、Dunli n和Brent层先后稳定沉积,几套地层相互之间几乎是互相平行的。

后来,由于强烈的拉张应力的作用,Brent、D unl in、Statfj or d被同期形成的几条断层错断,同时在局部形成一些背斜和向斜构造。

之后,地壳发生抬升运动,部分地层遭到了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一条弯曲的不整合面,由于海侵作用使得一些地层超覆于不整合面之上。

之后,地壳抬升运动停止,地壳再一次发生稳定沉降,新的地层如Cretace ous和Pale oce ne先后覆盖在不整合面及超覆地层之上,于是就形成了该地区如今的构造格局。

四、三个层位的波形(组)特征所谓波组,就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

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的出现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规律。

所谓波形(组)特征,就是指反射标准层的同相轴,或者是一系列波组在振幅、相位、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由于相邻道中所记录的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形成条件、传播路径及通过的介质等都是相似的,因此当激发和接收条件及方式一定时,反射波的视周期、视振幅、极值相位数目及极值间的相对大小等波形特征,也是相似的。

但不同界面的反射波之间,由于形成条件及传播过程不同,其波形特征则往往有所不同。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波形(组)特征来识别地层,了解地层的相关性质。

该地区一共有三个层位,以下来分别叙述其波形(组)特征。

1、Cret ace ou s层由于距离地表较近(约900ms),地震波受波前扩散、吸收衰减的影响较小,而且没有断层和明显的褶皱,上下底层的波阻抗差距大,波组各同相轴的振幅强而且稳定,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两个强相位,且波形自始至终都十分相似,波形横向变化稳定,连续,特征明显,相邻的几个相位的强弱关系也很清晰明朗,便于识别、追踪以及层位的确定。

2、the J—unc onfor mity不整合面由于距离地表较远,且受到下部地层的构造作用的影响,不整合面附近只存在一个振幅较强且相对较为稳定的反射波同相轴(即只有一个强相位),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可供识别追踪的波组。

由于小的向斜或背斜的存在,使得入射波的入射角不一致,且受到地层形态的影响而出现聚焦或发散的情况,使得反射波的振幅不一致,显示在变密度图上则为明暗不一的图形(见插图),波形横向变化出现部分不连续。

在确定不整合面的同相轴的下方的第一个反射波强相位同相轴上,甚至出现了同相轴错断、强相位的转换、空白带的出现等现象,说明在不整合面下方邻近不整合面的地层(Brent地层)已经受到了断层的影响。

3、Statfjor d砂体Statfjor d砂体在所测定的区域内由于自始至终都受到断层作用的影响,因此,同相轴扭曲、消失、强相位的转换成了这一带反射波波形的主要特征!同时,振幅相比于Cretaceous 地层也已经有了明显的衰减,而且同样是由于地形形态、波前扩散以及入射角的变化等,振幅在同一剖面的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剖面之间也存在着变化。

以插图4为例,在4个断层作用的地区,同相轴遭到了明显的错断,在每条断层的两侧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杂乱的反射甚至空白带。

尽管受断层的影响很明显,但Statfjor d砂体的波组易于识别和追踪:砂体的顶界面和底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有着相当稳定的组合关系,两个强相位之间特征连续、稳定,利用这个波组特征可以对整个Sta tfjor d砂体的走势和厚度进行追踪。

五、成果图的地质分析1、C retace ou s地层1)区域构造及波组特征如前述,由于位于、J—unc onformit y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地质构造稳定,在该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地壳稳定沉降,故没有受到大的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在地震剖面图上形成了振幅高而稳定的反射波同相轴。

鉴于此,Cretace ous地层整体平缓,在局部地区受到一定的构造应力影响而形成了一些褶皱。

2)构造地质分析从等值线图上可以得出,整套地层在南北方向上呈北低南高的趋势,而在东西方向上,即同一条主测线上的地层基本上处于同一高度,故整套底层整体上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

Cretace ous地层在该区域内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地质构造特征:①在L120—L170,T110—T160之间存在一个北东—南西走向的直立短轴向斜,该向斜在向南西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受到一来自正西方向的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之后,走向向南东方向偏移;②在T20—T100,L200—L250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单斜构造,由于受到上述来自正西方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的作用,这个单斜在向正北方向的延伸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构造鼻;③在该地区的西南方向,有一系列穹窿构造形成,其形成的原因是该地区地质构造相对活跃,挤压应力较强。

这个挤压应力也是产生①中使短轴直立向斜延伸方向发生变化的挤压应力。

3)石油地质分析Cretace ous地层由于较为平缓,局部背斜的规模很小,难以形成油气的有效圈闭,就算有油气在此处富集,由于背斜圈闭的闭合度很小,油气也很可能从背斜两翼溢出,难以聚集成藏。

而且该地层的埋藏深度较浅(该界面地震波的双程旅行时间为900m s左右,结合速度资料进行时深转换可求得该地层的埋藏深度不超过3500米),除非上覆地层的地温梯度较大,否则难以达到干酪根的生油门限。

故在该地层中难以找到储量较大的油气藏。

2 、the J—unc onfor mity不整合面1)区域构造及波组特征如前述,该不整合面上方的地质构造稳定,而下方的地层受到较强的构造应力的作用,褶皱断层等都十分发育。

由于不整合面本身是良好的波阻抗界面,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反射波同向轴,便于识别和追踪;2)构造地质分析由于不整合面是因为地壳抬升遭到风化剥蚀,然后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而形成的,故不整合面的高低起伏不能反映不整合面周围地层的构造特征(如背斜、向斜等),而反映的是不整合面各处的地层接受或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的强弱:风化剥蚀强,不整合面较低,风化剥蚀弱,不整合面相对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