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解决就业性别歧视【摘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女性一直被要求扮演着贤妻良母、家庭主妇的规定性角色,“男主外,女主内”似乎已成为约定俗称的规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女性逐渐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可是等待着她们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待遇。
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她们的光和热,在此,作者认为要更高程度上关注就业性别歧视,在现有社会政策等层面上实施更为具体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就业性别歧视传统影响宣传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国民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女性性别观念的认识上即为在关注老年、儿童、残疾人士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基础上,也将女性列为弱势群体成员之一。
不可否认,此举是对女性的一种照顾和关怀,然而,当女性一次次以“弱势群体”为借口被企业拒之门外的时候,我们不的不考虑一下,一直片面得呼喊“女性弱势”的口号,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女性造成了伤害,更可能成为她们像同男性一样平等就业的阻碍?
一、职业就业歧视与性别差异
1979 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认为, 所谓“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 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 无论婚否) 在男平等基础上, 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它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是关于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 它高度概括地阐明了性别歧视的基本含义。
性别差异包括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生理差异指的是男性和女性与生俱来的人体构造和生理功能的差异,同时也包括现在差异性逐渐降低的力量、速度、体力的差异。
由于女性在生殖哺育等方面的必须性,很多用人单位将女性拒之门外。
社会差异是社会观念中的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它来自于社会理念,表现为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 是指人们对于男
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
性别角色差异主要是社会化的结果。
在不同的时代,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在传统的价值理念中,暂且不论“红颜祸水”等典故的积累,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便将中国女性定位为“无才”、“无知”、“头发长见识短”的“妇道人家”只会有些许不等大雅之堂的“妇人之见”,就连女性仁慈善良的一面也时常被讥讽为“妇人之仁”,在封建社会,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物,没有权利,没有自由,成为落后社会的牺牲品。
就在当代,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女性被塑造成贤妻良母的标准形象,虽然不再拘泥于往日的三从四德,可是养子和家务依旧被社会看成女性的天赋使命,即便部分女性已经从家庭禁锢中脱离出来也依然受不到用人单位的平等待遇。
二、女性受到性别歧视的原因
(一)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分工的影响
中国是经历过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大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现代社会,现实中溺婴抛婴的现象也时常见到,而体现最为明显的即是中国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女 120:100),再加上中国现阶段福利机制还不健全,公民还缺乏福利养老意识同时也难以改变传统意识中养儿防老的观念。
很多地方家长甚至剥夺女孩上学的权利,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女性没有接触新鲜事物和思想的机会,造成传统意识里女性“愚昧”“无知”的印象,因此,男性在拥有的社会资源、社会支持、学习和表现机会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女性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致使女性的“弱势”甚至“低俗”形象在很长时期以来难以改变。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女人能力低于或劣于男人不是先天原因, 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女人与男人的差距是社会习俗束缚的结果, 是社会文化强加的。
“男人以社会为主, 女人以家庭为主”的性别角色规范规定了男女主要活动的两个不同领域, 女性对家庭负责,其主要责任是相夫教子, 做贤妻良母, 男性的主要责任体现在社会中, 有一份体面的职业, 为家庭带
来经济收入和社会尊敬。
在这一规范下一方面形成了社会领域中女性弱者的格局, 另一方社会文化机制又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规范内化为社会性别角色意识。
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以岗位不适合女性为由拒绝女大学生正是这种刻板
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反映。
性别刻板印象把性别角色定型化, 使它在压制女性的潜能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而为性别歧视提供合法化依据。
女性长期不从事那些被男性垄断的职业反过来又强化了女性的刻板印象, 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女性缺乏充分维权意识,性别歧视内化
中国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把理性的、勇猛的、主外的、独立的、擅长抽象分析的等归为男性特征,而把感情的、温柔的、主内的、依赖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等归为女性特征, 这种刻板化的性别角色通过社会化过程使两性都顺从文化所规定的气质、角色、地位, 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差异。
而处于此种环境下的中国女性,一直以来把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或者法则去认识,在个人的意识中没有感觉到有何不妥或者对自己的伤害,甚至使其在中国的环境和发展下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
女性选择无视甚至认同了这种性别歧视,以至于使性别歧视内化在自己的价值观念里,即便是在女性主义发展较快的一些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多男性认同于女性在家整理家务照看孩子的角色,男性天生的“工具性角色”和女性天生最适合“表意性角色”依然得到多数的认同。
第二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 女人以家庭为主”观念的女性高达61.3% , 有24. 9% 的女性认为“如果配偶的收入足够高, 或者家里有大量钱财, 自己愿意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
三、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之我见
(一)加强国家政策和立法,协调人用单位招聘员工性别比例
加强相关政策技术的探索和研究, 强化法制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在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时,国家应走在用人单位前面,将就业性别歧视不单看作是社会问题,更因是人权问题和权利的保障问题,在我们的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保障女性的同等权利就业将是推动保障人权和法律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
具体应涉及到完善相关立法并在妇联等机构中设立专业部门确保政策的执行效果,同时起到监督的作用。
在政策层面上,首先,针对不同工作要求(包括体力、耐力、劳动的灵活性、劳动的性质等方面)对于不同的用人单位和部门制定一定的男女雇佣比例范围,在招入新员工时除法律允许的特殊职业,用人单位
不得以任何理由不拒绝符合招募条件的女性员工;录用后的女性员工,在带薪休产假时国家给与一部分补贴,减小用人单位的薪酬压力;将符合国家男女员工比例且优待女性的用人单位,根据评比和审核将其分成不同的级别,分别给与不同级别的用人单位一定的减免税收的奖励机制,同时将不符合国家要求且严重违反男女比例、严重歧视女性员工的用人单位也分成不同的级别根据不同的严重程度分别给与加重税收的惩罚,将罚款所得给与优秀用人单位。
(二)扩大女性文化建设和宣传
由于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内化和沿袭,刻版化的女性形象在现代的广告媒体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 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 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
社会学者刘伯红、卜卫曾对中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的地位作过统计, 五地区所有有角色出现的洗衣机、洗衣粉广告, 都是女性出现; 五地区所有的美容用品广告, 除大宝润肤霜有一男记者出现外, 都是年轻美貌的女性出现; 但是科技电子类产品中, 女性角色出现的次数只占有14. 9%。
一个最常见的广告模式是: 女性作为母亲或妻子, 在家里照顾孩子或丈夫吃喝、做家务, 并且还是服装、美容产品以及黄金首饰等的主要消费者。
男性则多出现在机械电子科技广告中。
在有角色的广告中, 两性角色定型非常明显。
改变女性的弱势地位和主妇形象,需要我们勇于挑战。
在当代社会里不乏成功女性,她们扮演着以往男性扮演的角色,甚至比部分男性更为出色,为了改变大众的刻板印象,不只可以在成功人士里增加女性扮演的机会,同时可以试着让男性接受家庭照顾的尝试和挑战。
在文化宣传方面,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女性文化宣传月等女性关爱和关注活动,同时加入一些优秀女性的事迹宣传和访问,塑造成功女性。
(三)大力发展劳务市场,使女性获得解脱
大力发展劳务市场,改进和创新家用劳务工具, 把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家庭事务与公共事务的分离和妇女被局限于家庭的现象是妇女经济边缘化和社会依附化的根源。
只有把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女性才能更有信心、更有精力、更加专注地投入社会事务中去,才能推进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四)加快市场体系改革,尤其是人力资源市场的改革
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打破传统的、观念的束缚, 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才
尽其用, 使人能充分发展自己, 增强自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伯红卜卫:《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2]卜卫:《广告与女性意识》, 1996 年全国妇女消费研讨会论文《妇女研究论丛》1997 年第一期。
[3]刘伯红:《倾斜的大众传媒》,《中国妇女报》1996 年4 月3 日。
[4]孟鑫: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弱势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理论前沿》2002年第6期
[5]何建华 , 周海鸿 , 谢晋宇:女性MBA 毕业生职业生涯障碍因素的调查分析《人口与经济》2006 年第2 期(总第15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