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讲义

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讲义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

食源性疾病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

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

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

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5、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动物性毒素中毒
7、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发病机制分类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疾病防治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患”。

近20年来,他们对食源性疾患的定义、流行因素、危害程度、预防措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历来重视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食物中毒的报告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法》已明确规定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内容。

由于历史原因,由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腹泻病的报告管理仍属传染病报告的范围。

对人畜共患病的报告尚不健全。

因此,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因食物不卫生、食品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如何加强对食源性疾患的统一管理,统一报告,从预防和控制措施上与国际接轨,将是食品卫生工作者长期的任务。

疾病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

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1]及肉类。

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