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

⑵调查法。

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

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

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

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

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

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

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5、皮尔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⑴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⑵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⑶对于错误的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6、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

⑴婴儿期。

婴儿期是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⑵童年期。

童年期是从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耻感。

⑶学前期。

学前期是从四到五岁,这阶段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⑷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是从六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⑸青春期。

青春期亦即青少年期,相当于初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避免同一性混乱。

⑹成年早期。

成年早期是从18岁到30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阶段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⑺成年期。

成年期亦即中年期与壮年期。

这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阶段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⑻成熟期。

成熟期亦即老年期。

这阶段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7、自我结构的五个层面。

⑴物质自我;⑵心理自我;⑶社会自我;⑷理想自我;⑸反思自我。

8、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及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1)①男子的支配欲;②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

(2)①两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一般特点:男性喜欢成群结队,女性喜欢三三两两;②语言交往中的两性差异;③非语言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9、动机的概念及其功能⑴动机的概念: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⑵功能:①激活功能。

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②指向功能。

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因而具有目的性,在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不会停止;③调节功能。

个体行为在达到目标前,动机具有维护作用,如果行为受阻,其一动机可能被其他动机所置换,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10、请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⑴生理需要;⑵安全需要;⑶社交(爱和归属)的需要;⑷尊重需要;⑸自我实现的需要。

11、社会动机的分类有那些?⑴生理性动机;⑵社会性动机;⑶内部和外部动机;⑷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⑸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12、社会认知的特征及何为第一印象?⑴社会认知的特征:①认知的选择性;②认知反应的显著性;③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性。

⑵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13、影响社会认知的心里因素有哪些?⑴兴趣与动机;⑵需要与价值;⑶过去的经验;⑷情绪的影响;⑸当时的情景;⑹认知者的需要。

14、印象整饰和印象形成的区别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的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15、奥尔波特认为事物的六种价值有哪些?⑴经济价值;⑵理论的价值;⑶审美价值;⑷权利的价值;⑸社会的价值;⑹宗教的价值。

16、什么是偏见及偏见的特征?⑴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其他团体特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

⑵特征:①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②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③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④偏见具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17、怎样进行说服宣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⑴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⑵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⑶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⑷逐步提出要求;⑸积极参加活动;⑹团体规定。

18、社会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⑴自尊心的强度;⑵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⑶想象力的丰富性;⑷性别;⑸智力水平;⑹当时的需要19、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1)实验室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社会心理学最早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2)调查法这是结合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者可以针对人们的情绪、动机、需要等心理状态,运用问卷、谈话等方式,进行广泛的调查,以收集材料并加以分析归纳。

(3)观察法这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4)档案研究法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有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信件、讲演稿等。

(5)物理痕迹研究法。

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20、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怎样得来的?答: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的。

21、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研究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媒介物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刺激物----语言。

22、态度的理念和特点是什么?答: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的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

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爱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4、心理实验室是哪一年建的?是谁建的?答:冯特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5、自我意识的成分。

答: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26、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答:(1)邻近性因素,指人与人在时间、空间上的临近性。

(2)相似性因素,又称为类似性因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补偿性因素,又称为需要的互补。

需要上的互补是将人际交往联系在一起的最强有力的纽带。

(4)仪表的魅力。

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人对美的认识不同,但置身于美的环境总会令人赏心悦目,感到愉快。

(5)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

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品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6)情景因素。

它是指社会环境、自我环境、心理环境三方面。

27、态度为什么可以观察、测量、可以量化?答: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态度,或无法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观察法不是衡量态度的有效办法,因此,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常常不能代表真实的态度,因此利用某些特殊的态度测量技术是完全必要的。

所以态度可以测量。

28、什么是单一支配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本瑟姆的快乐说,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

(2)霍布斯的自我说,他认为人的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因此人类的行为表现自我的热情与自我的力量。

(3)亚当·斯密的同情说,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

(4)塔尔特的模仿说,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

(5)黎朋的暗示说,他认为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

(6)麦独孤的本能说,他认为人的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等。

(7)詹姆士的习惯说,他认为习惯就是本能的转移。

(8)杜马斯的态度说,他认为态度是一种神经心理状态。

29、什么是社会化?答: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

30、什么是社会角色?答: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相应的心理状态。

31、什么是第一印象?答: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第一印象。

32、什么是首因效应?答: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33、什么是归因?如何解释归因?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34、如何解释群体的凝聚力?如何提高?答: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35、你认为心理健康有什么意义?答:心理健康的意义:(1)、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心理健康能促进生理健康。

(2)和谐人际关系。

人格完美、心理健康的人,他们不但人际关系和谐,而且还会带来事业的进步和成功。

(3)完善个人事业。

心理健康的意义还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上。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于一个健康的心理。

(4)提高生命质量。

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关注生命,保持心理健康能够极大地提高生命质量。

(5)心理健康对于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恶性事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6)心理健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36、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什么?答: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事件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并称他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37、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的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