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选题来源:从个人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是自己毕业以后所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时候自己选择现在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考这门考试,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我选的这个题目与我现在学的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写论文的话应该要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来写。
如今在我们家乡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是毕业以后选择考公务员,因为我们那边不像内地企业这么多大部分是行政,所以我们选择的余地也很少大部分就选择了在行政部门工作,还有一些事老师和一生什么的,所以我看自己的专业既然是行政管理所以应该要考公务员考试,这样我就更容易找工作也更容易去面对将来的考试。
但是毕竟我现在对这个考试没有太多的了解,我相信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这门考试的制度和有关这门考试的其他内容,所以我决定我要选这个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这样既可以对公务员考试制度有所了解,又符合了我自己现在所学习的专业,应该更容易写。
研究背景:1、历史背景: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承。
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
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个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
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人物的完成。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从现实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计划体制下的认识干部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件明确题注。
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初一条破冰之路。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究,取得了很到的成绩。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在总结我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多年干部人事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分较为全面的党政机关干部人事法律,它无论从立法层次上还是法律效力上远高于公务员暂行条例,它的颁布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走向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
研究意义:第一,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
把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从大一统的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务员管理体系,依法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强化政府指挥系统,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也便于其它机关根据各自工作人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对建立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的核心是提高队伍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国家公务员制度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廉政建设提供了保障机制。
通过考试录用、严格考核、正规化培训等,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通过义务权利、纪律、回避、申诉控告等制度,保证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通过人事管理的法制化,避免用人中的不正之风。
第三,有利于促进政治民主化建设。
国家公务员制度体现了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担任公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为人民群众监督国家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活动,防止人民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四,将会促进干部的分类管理,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
可以加强政府系统干部人事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有利于形成和建立起精干、高效和强有力的行政工作系统。
内容提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
为了改革这样一个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务条例》出台,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
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了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
本文依据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联系公务员制度在工作中的实际意义,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展的方向及目标。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征改革发展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1、1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分析。
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
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
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
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和不足集中表现在:“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多样化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用人缺乏法制,致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
1、2 现实背景现实背景分析及其诞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计划体制下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明确提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中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出一条破冰之路。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出干部“四化”方针;建立退休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尝试打破干部任用上的单一委任制模式;探索分类管理思路……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93年,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签署颁布,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在总结我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干部人事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较为全面的党政机关干部人事法律,它无论从立法层次上还是法律效力上远高于公务员暂行条例,它的颁布,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走向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
2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2、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虽然干部队伍范围很广,但是管理权限却相当集中,这种矛盾的现象必然导致管理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把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在微观的具体管理工作中,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干部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如果组织部门对干部管理过多,统得过死,实际上不但管不了,而且管不好。
2、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以往的干部管理,多采用延安时期沿用下来的管理办法,即对所有干部都采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强调思想工作,注重政治管理,没有考虑各类干部的具体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这种传统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并为组织部门所熟悉,但不利于按照工作的不同特点,对工作人员进行胡针对性的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仅如此,社会上还逐渐形成了所有都套用行政级别的问题。
2、3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虽然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在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2、4缺乏监督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人治问题的存在,使监督机制受到忽视,监督机关缺乏足够的权力,监督工作显得软弱无力,查案办案受到种种牵制,有时还要冒很大的个人风险,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
“一种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与约束,其发展就必然会走向腐化与堕落。
”这已经成为政治上公认的定律。
政府的公共权力应该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国家的干部应该做好人民的勤务员,然而,如果缺少监督机制,这种服务就难以实施,这种主仆关系就必然颠倒,权力就会异化,腐败就难以避免。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 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现状3、1决策过程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
1984年到1989年为调研准备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法规为重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做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
至此,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条例的起草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
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条例的精神,有关部门首先在审计署等6个国务院部门中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
1990年,又开辟到了哈尔滨和深圳。
1993年之后的6年为推行实施阶段。
1993年10月1日起《条例》实施后,国务院提出“争取用三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公务员制度,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
到1998年底,全国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到位。
2005年4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五级政府机关基本建立,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为新世纪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