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各年级孩子的心理状态分析初一心理一、初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分析1、盲目的自信与自卑家长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跟小学阶段相比,心理波动大,情绪不稳定,要么极度自信,要么沮丧不堪,极容易盲目自信与自卑。
这是因为刚进初中,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班上同学的学习层次也良莠不齐,尖子生与基础一般和基础差的孩子差距较为悬殊。
尖子生一入中学信心十足,意气风发,尤其是当今许多学校按孩子的学习基础,分层次编班,层次好的班级的孩子,个个感觉良好,但一经挫折(如当不上班干部、测验成绩不如人意等),便立刻心灰意冷,找不到感觉,不知如何应付,或者埋怨老师。
基础一般和基础差的孩子,一般自卑感和心理压力都较大。
但不管自信或自卑都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展现自我的欲望。
这也是我们家长要把握的教育契机。
2、矛盾的思维方式初一阶段的孩子在小学养成的认知习惯仍然影响着他们接受新事物,他们常常用怀疑的目光看老师,或者勇敢的对老师说:“我们小学老师这样说的……”,在这一思想的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迅速发展,开始远离老师和家长。
他们有了心理话更愿意对同伴讲。
对家长和小学老师形成的绝对服从和依赖与升入中学萌发的自我意识并存,这是他们思维上的主要矛盾。
3、陌生的师生、同学关系家长可能会注意到初一阶段的孩子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下课了,他总爱找自己的小学同学在一起玩,从而形成了自发的小团体。
星期天,他还常常约小学的同学一起看望老师;以此来重温过去的师爱,表达对小学的眷恋。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小学与中学的管理方式不同。
在小学,老师少,但总跟班,且管得细,孩子对老师有依赖感;而到了中学,老师增多,但班主任也不是总能看得到,孩子找不到依靠,总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远。
其次,小学时间很长,在此之前,孩子少有改变环境的经历,自然依恋着旧时的群体。
新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会自然形成,要依靠家长老师的引导才得以实现。
4、不适的多门学科初一孩子由小学的两门主科,一下猛增到中学的七门主科;孩子容易产生手忙脚乱之感,失去协调与控制能力,甚至失去自信。
有的孩子说,初一的学习最紧张,就是指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
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要顺利渡过这个时期,缩短这个过程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心理和学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
二、初一孩子的心理过渡期的引导1、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首先,这阶段的孩子正逐步走向独立,希望个体的行为和努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一时期也是孩子责任心培养的重要时期。
要加深孩子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理解,让孩子明确自己与集体的利害关系,自己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己的行为直接关系的班级的荣誉,应该以大集体的利益为重;反过来孩子所在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具备战斗力的话又会使每个孩子受益,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增强自己在集体中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要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精神,孩子将要在一个大集体中与同学一起生活三年,同时同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进步。
家长应该教导孩子: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同时告诉孩子,新的学习生活,新的起点,你与所有同学一样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让孩子放下过去的包袱,也放下过去的殊荣,开始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l)新的集体生活开始了,孩子感觉具体、形象、具有十心灵的震动作用。
(2)使自卑的孩子放下包袱,使自信的孩子做好心理准备,都暗自下决心,要努力!最后,还要鼓励孩子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集体意识和归宿感。
比如,让孩子参加本班组织的羽毛球比赛或其它球类活动,跟同学老师一起做集体游戏,如果孩子所在的班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孩子也会觉得特别得意,觉得在这样的班真幸运。
这样,孩子就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大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容易形成团体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反之,那种以为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就会耽误影响学习,从而拒绝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做法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协调人际关系这阶段的孩子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也即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这些原则和技巧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
初一阶段的孩子对老师的情感依赖依然是非常强的,他们特别需要老师的情感抚慰,最怕老师置之不理。
有一位孩子曾对自己的母亲说:“老师很久没摸我的头了”。
他感觉有些失落。
但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不可能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这时候应该教会孩子善于体谅老师的难处,同时从细微处去发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比如老师尽管很忙,但依然尽力抽出时间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挤时间创造与孩子接触的条件,尽可能地让孩子完成新旧环境的转换。
甚至老师的批评也是对自己关注和关心的表现;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手势都在传达着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等等。
这样,孩子慢慢就会从小时候老师高密度的关注视野下走出来,慢慢走向独立、宽容和开朗。
同时,让孩子学会处理同学之间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之间的关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方面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使集体责任感成为孩子的准则。
有时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用集体责任感来约束,教育效果会更好。
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难点。
如果是女孩子,就要让其在于女同学的交往中克服小心眼儿,好猜疑、忌妒心强等性格缺陷,否则会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状态。
3、实施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
家长善于表扬,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
初一孩子,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每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孩子,也巩固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家长总是毫无顾忌的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反正我是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了,我还好得了吗?孩子的感情是非常脆弱的。
因此,应以正向激励为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扬典型的人和事,可以帮助家长实现教育目的。
初一孩子的思维形象性、模仿性更强一些,把教育目标具体化,更切合孩子实际。
它使自卑的孩子鼓起勇气,盲目的孩子找到目标。
心理暗示法也是表扬的一种形式。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可以这样批评他:“这种行为是好孩子该有的吗?”家长对孩子的口头语应是:“这才像乖孩子。
”当孩子预知自己的行动将会达到某个预期的目标时,就会被激励起来。
总之,注意对初一孩子心理过渡期的引导,抓住孩子的心理,有节奏的进行辅导,就能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积极乐观的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初二心理特征很多人认为初二是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没有了初一对中学生活的新奇和暂时压力,也没有初三面临毕业升学的巨大压力,看起来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其实初二阶段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危险时期,也是一个心理爬坡的时期,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分水岭。
那么初二学生有哪些心理变化呢?在教育实践中,我觉得下面三点家长应该重点关注:一、对异性的关注初二学生心理上的普遍表现是容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产生了爱情的萌芽,大多数早恋的孩子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因为现实看到的,还有电影、电视、网络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冲动是他们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好奇是他们这时候的心理必然反应,自我抑制能力在这段时间也最低,有时希望尝试的念头还比较强烈。
在本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成绩公布后,我突然收到一个短信:“陈老师,我写的作文是关于早恋题材的,,为什么得分不高,难道十七八岁的我们就不能有情感的萌发吗?难道老师平时要求的写真实的情感是错误的吗?请陈老师给我一个答复好吗?”(注:二(4)班费凡)我后来找这位学生分析了作文写作技法的不成熟,选择材料的不典型,不是这类题材不允许写,而是如何写好的问题。
这里就非常现实的提醒我们家长:早恋现象是现实存在的,并且孩子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引导问题迫在眉睫。
此外,这次的期中考试,还有一位学生以“早恋不简单”为题目进行作文(注:二(4)班万仪)。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学生平时都是成绩良好,表现优异的很“乖”的学生。
反问一个问题:我们家长对孩子到底了解多少?那么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家长如何做?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我觉得做好以下两点:1、在家庭中和孩子认真就“早恋”的话题进行一次深入讨论。
家长把握一个原则:不是不准恋爱,而是不到时候;不是不可以恋爱,而是对学习身心有害。
公开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做坦诚的交流,不先下结论,倾听孩子的看法,然后因势利导。
不盲目恐吓,不盲目杜绝,而是疏导为先,说理为本。
2、让孩子有一个家庭的感情寄托。
一些家长平时忽视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忙自己的工作,忙自己的生意,忙自己的休闲娱乐。
几乎不主动很孩子交流,如果谈得上交流的话,就是考试后要分数。
这直接导致孩子和家长心理距离的疏远,在家庭中寻求不到感情寄托的孩子,于是把目光投向异性学生,早恋现象也就发生了。
二、独立倾向明显12-16岁年龄段上,教育学和心理学把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上,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 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总想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信赖,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
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
当家长老师的总是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如小学时期听话,很喜欢顶嘴,听不得大人的说教,知心话也不愿和父母说了,不愿让父母进自己的房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逆反心理比较重。
所以父母常骂他们“越长越调皮了”。
父母要高度重视对这一关键期和危险期的监护和把关。
实际上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是少年时期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所以我们做父母、老师的要明白孩子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一方面对不违反原则的行为给予理解和宽容,不要大惊小怪,另一方面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更应该讲道理,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
如果还用小学时期的简单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和家长统一认识,只要从内心服了,教育效果就是良好的。
在初二阶段,最明显的表现是一些容易走极端的学生离家出走,“家”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再也没有了温暖的感觉和依恋的理由,与亲人的距离越来越大。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教育?我觉得把握如下几点:1、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私人秘密。
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不要乱翻孩子的书包等。
这些行为都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拉大与家长的距离。
2、不苛求孩子像童年一样和自己说知心话。
只要孩子能在家长面前从容表达自己真实的对问题的看法,就是家庭氛围和谐融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