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照明设计概述
漫射照明
漫射照明方式,是利用灯具的折射功能来控制眩光,将光线向四周扩散漫散。这种照明大体上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光线从灯罩上口射出经平顶反射,两侧从半透明灯罩扩散,下部从格栅扩 散。另一种是用半透明灯罩把光线全部封闭而产生漫射。这类照明光线性能柔和,视觉舒适, 适于卧室。
三,照明的布局形式
照明布局形式分为三种,即基础照明(环境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在办公场所一般采用 基础照明,而家居和一些服饰店等场所则会采用一些三者相结合的照明方式。具体照明方式视 场景而定。
1、拍摄同一场景的日出和日落的照片,体会光源色对物体呈现色的影响。
主讲: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安昊
一、光源的显色性
显色性就是指不同光谱的光源照射在同一颜色的物体上时,所呈现不同颜色的特性。通常用显
色指数(Ra)来表示光源的显色性。光源的显色指数愈高,其显色性能愈好。
二、光通量
光通量的单位为“流明”。光通量通常用Φ来表示,在理论上其单位相当于电学单位瓦特,因 视觉对此尚与光色有关。所以依标准光源及正常视力度量单位采用“流明”,符号:lm 。
不同场所的照度要求
场所
书房、办公室 客厅(不阅读) 卫生间、更衣室 餐厅 走廊、楼梯 车库、仓储 电梯、走道
照度(Lux)
500-1000 150-300 200-500 300-500 35-75 35-75 100-200
室内刚能辨别人脸的轮廓,照度为20LX,下棋打牌的照度为150LX,看小说约需250LX,即25 瓦白炽灯离书 30-50 厘米,书写约需要 500LX ,即 40 瓦白炽灯离书 30-50 厘米,看电视约需 30LX,用一支3瓦的小灯放在视线之外就行了。
半间接照明
半间接照明方式,恰和半直接照明相反,把半透明的灯罩装在光源下部,60%以上的光线射向 平顶,形成间接光源,10%-40%部分光线经灯罩向下扩散。这种方式能产生比较特殊的照明效 果,使较低矮的房间有增高的感觉。也适用于住宅中的小空间部分,如门厅、过道、服饰店等, 通常在学习的环境中采用这种照明方式,最为相宜。
半直接照明
半直接照明方式是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灯罩罩住光源上部,60%-90%以上的光线使之集中射向工 作面,10%-40%被罩光线又经半透明灯罩扩散而向上漫射,其光线比较柔和。这种灯具常用于较 低的房间的一般照明。由于漫射光线能照亮平顶,使房间顶部高度增加,因而能产生较高的空间 感 。
间接照明
间接照明方式是将光源遮蔽而产生的间接光的照明方式,其中90%-100%的光通量通过天棚或 墙面反射作用于工作面,10%以下的光线则直接照射工作面。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不 透明的灯罩装在灯泡的下部,光线射向平顶或其他物体上反射成间接光线;一种是把灯泡设在 灯槽内,光线从平顶反射到室内成间接光线。这种照明方式单独使用时,需注意不透明灯罩下 部的浓重阴影。通常和其他照明方式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商场、服饰店、会 议室等场所,一般作为环境照明使用或提高景亮度。
防止人的手指接触到电器内部的零件,防止中等尺 寸(直径大于12.5mm)的外物侵入 防止直径或厚度大于2.5mm的工具、电线及类似的 小型外物侵入而接触到电器内部的零件 防止直径或厚度大于1.0mm的工具、电线及类似的 小型外物侵入而接触到电器内部的零件 完全防止外物侵入,虽不能完全防止灰尘侵入,但 灰尘的侵入量不会影响电器的正常运作 完全防止外物及灰尘侵入
一般而言,居家空间到底适用何种光源,除依据室内的整体规划外,也应考虑用电之效率及各 场所所需之应有照度。每一不同使用目的的场所,均有其合适的照度来配合。例如:起居室所 需的照明照度为 150 - 300Lux ;一般书房照度为 100Lux ,但阅读时所需之照明照度则为 600Lux,所以最好再使用台灯作为局部照明。
以意义)
2、视觉环境 色彩、对比、亮度
3、视知觉
光知觉 色知觉
趋光性
色彩的恒常性(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经过视觉系统的信息 加工而产生色彩知觉) 方向知觉
空间知觉
运动知觉
反射知觉(大脑对于亮度的明暗判断与实际的物理亮度并非一致,其判断受到物体的反射
特性和整体视觉环境中的亮度影响)
IP防尘
数字 0 1 防护范围 无防护 防止直径大于50mm的固体外物侵入
防止直径大于12mm的固体外物侵入 防止大于直径2,5mm的固体外物侵入 防止大于直径1,0mm的固体外物侵入 防止外物及灰尘 防止外物及灰尘
说明 对外界的人或物无特殊的防护 防止人体(如手掌)因意外而接触到电器内部的零 件,防止较大尺寸(直径大于50mm)的外物侵入
光 静止灯光--灯具固定不动,光照静止不变,不出现闪烁的灯光为静止灯光。绝大多数室内照 明采用静止灯光,这种照明方式,能充分利用光能,并创造出稳定、柔和、和谐的光环境气氛, 适用于学校、工厂、办公大楼、商场、展览会等场所。
流动灯光--是流动的照明方式,它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舞台灯光和都市霓虹灯广告设计 中常用的手段。如舞台上使用"追光灯",不断追逐移动的演员,又如用作广告照明的霓虹灯不 断地流动闪烁,频频变换颜色,不仅突出了艺术形象,而且渲染了环境艺术气氛。
道路交通境环境照明 建筑环境环境照明
主讲: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安昊
一、视觉,视觉环境和视知觉
1、视觉体验的过程 呈像 经视神经传递给大脑 大脑对图像进行分析编码
眼睛只是人们收集视觉信息的工具,而客观环境与“看到什么”的结论存在差异。因为在视觉 体验过程中,人对视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才是眼睛看到了什么。(大脑赋予视觉内容
主讲: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安昊
一、环境照明设计的定义
利用自然与人造物质条件,以改善人类生存空间为出发点,对人类生活、生产、工作 以及娱乐等生存空间进行光的管理与规划,创造出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光环境。
伍麦叶清真寺内景
圣索菲亚教堂内景
二、环境照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
1、绿色照明概念为何能推动21世纪环境照明设计学科的发展?
三、照度(发光度)
照度(Luminosity) 指物体被照亮的程度,采用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来表示,表示单位为 [勒克斯](Lux,lx) ,即 1m/m2 。 1 勒[克斯]等于 1 流[明](lumen,lm)的光通量均匀分布于 1m2面 积上的光照度。照度是以垂直面所接受的光通量为标准,若倾斜照射则照度下降。
二、照明设计中的色彩
1、色彩的属性
色相 明度
受表面反射率的影响
纯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纯度越高视觉刺激越强。
高纯度色彩的使用,通过对比 增强空间的视觉冲击力。
2、照明中的光源色、固有色和显现色 自然光环境下 人工照明环境下 固有色 显现色
3、人对色彩的感受
冷暖 兴奋感与沉静感
凡是明度高,纯度高的色调又属于偏红色、橙色的暖色系均有兴奋感 凡是明度低,纯度低的色调又属于偏蓝色、青色的冷色系均有沉静感
四、景观照明中灯具的IP防护等级
IP ( INGRESS PROTECTION ) 防 护 等 级 系 统 是 由 IEC (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所起草。将电器依其防尘防湿气之特性加以分级。这 里所指的外物含工具,人的手指等均不可接触到电器内之带电部分,以免触电。IP防护等级是 由两个数字所组成,第1个数字表示电器防尘、防止外物侵入的等级,第2个数字表示电器防湿 气、防水侵入的密闭程度,数字越大表示其防护等级越高。
2
3
4
5 6
IP防水
数字 0 1 2 3 4 5 6 7 8 防护范围 无防护 防止水滴侵入 倾斜15度时,仍可防止水滴侵入 防止喷洒的水侵入 防止飞溅的水侵入 防止喷射的水侵入 防止大浪侵入 防止浸水时水的侵入 防止沉没时水的侵入 说明 对水或,湿气,无特殊的防护 垂直落下的水滴(如,凝结水,)不会对 电器造成损坏 当电器由垂直倾斜至15度时,滴水不会 对电器造成损坏 防雨或防止与垂直的,夹角,小于60度的 方向所喷洒的水侵入电器而造成损坏 防止各个方向飞溅而来的水侵入电器 而造成损坏 防止来自各个方向飞由,喷嘴,射出的水 侵入电器而造成损坏 装设于甲板上的电器,可防止因大浪的 侵袭而造成的损坏 电器浸在水中一定时间或,水压,在一定 的标准以下,可确保不因浸水而造成损 坏 电器无限期沉没在指定的水压下,可确 保不因浸水而造成损坏
四,照明灯光的表现方式
1.面光表现 面光是指室内天棚、墙面和地面做成的发光面。 天棚在光的特点是光照均匀,光线充足,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用日光灯吊顶,光线密度均需一致,以保每个空间都光线充足;又如用 大面积筒灯吊顶,天棚上有规律的牛眼灯,犹如夜空星罗棋布;再如结合天棚梁架结构,设计 成一个个光井光线从井格射出,产生别具一格的空间效果。 墙面光一般为图片展览所用。把墙 面做成中空双层夹墙,面向展示的一面的墙做成发光墙面,其中嵌有若干个玻璃框,框后设置 投 光 装 置 , 形 成 发 光 展 览 墙 面 。 大 型 灯 箱 广 告 也 属 于 此 类 照 明 。 地面光是将地面做成发光地板,通常为舞池设置,多彩的发光地板,其光影和色彩伴随着电子 音响的节奏而同步变化,大大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艺术气氛。
2.带光表现 所谓带光是将光源布置成长条形的光带。表现形式变化多样,有方形、格子形、条形、条 格形、环形(圆环形、椭圆形)、三角形以及其它多边形。如周边平面型光带吊顶、周边凹入 型光带吊顶、内框型光带吊顶、内框凹入型光带吊顶、周边光带地板、内框光带地板、环型光 带地板、上投光槽、天花凹光槽、地脚凹光槽等等。长条形光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人流众 多的公共场所环境设计中常常用作导向照明,其它几何形光带一般作装饰之用。
•
照明设计之初,设计者已能估算、灯具的风格等一系列定位。整体性是否能如实贯彻,将最终决定照
明设计的优劣。
2、满足需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