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约为
左右,故 B 符合实际;
C、标准大气压约 1×105Pa,故 C 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 1s,跳动 100 次的时间在
左
右,故 D 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睛】
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能对生活
中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计,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
9.如图所示,在电梯里,一名背书包的学生在随着电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
A.相对于地面学生是静止的 B.学生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学生对书包做了功 D.学生所受到的重力和她对电梯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解析】学生相对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相对于地面学生是运动的,故 A 错;学生 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故 B 错;学生对书包施加了一个向上的作 用力,书包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学生对书包做了功,故 C 正确;学生 所受到的重力与她对电梯的压力方向是相同的,不是平衡力,故 D 错;应选 C。
线上所以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 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 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 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下图为“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在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下,重 6N 的物体 2s 内匀速 上升 0.1m,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示(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 2.4N
B. 物体上升的速度为 0.05ms
C. 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功率为 0.12W
D.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 83.3%
1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你认
为符合实际的是
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重约 100N B.人从一楼上到三楼做的功约 3000J C.标准大气压约 1×103Pa D.多数人脉搏跳动 100 次用时约 15min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质量在 0.2kg 左右。受到的重力在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 B、初中生的体重在 500N 左右,一楼到三楼的高度在 6m 左右,人从一楼上到三楼做的功
8.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在 A、B 两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 )
A.甲的速度一定小于乙的速度 B.F 甲所做的功一定小于 F 乙所做的功 C.甲、乙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甲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小于乙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D 【解析】 A、由题知,无法知道甲乙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故 A 错; B、知道拉力大小,但不知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所以不能比较拉力做功大小,故 B 错; C、由题知,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故 C 错; D、∵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 ∴ 它们受到的拉力等于摩擦力, 即:f 甲=F 甲=4N,f 乙=F 乙=6N, ∴ f 甲<f 乙,故 D 正确. 故选 D.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一、力学
1.下列实例中增大摩擦的方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举重运动员手涂防滑粉
B.足球守门员戴防滑手套
C.长跑运动员的鞋底有花纹
D.自行车运动员捏闸刹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要增大有益摩擦,可以增大压力,使接触
面更加粗糙。要减小有害摩擦,可以减小压力,使接触更光滑,变滑动为滚动,使物体离
14.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是零,所以物体重力和 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重力计算公式 G=mg 分析即可.
15.判断下列现象不能产生弹力的是()
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
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如图是 2009 年 6 月 30 日,醉酒超速驾车造成 5 死 4 伤的事故车辆,事故后严重变 形.汽车变形说明()
A. 汽车受重力的作用
B.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C. 汽车没有受到摩擦力作用
开接触面。
【详解】
A、B、C 项,举重运动员手涂防滑粉,足球守门员戴有防滑手套,长跑运动员的鞋底有花
纹都是使接触面更加粗糙的方法来增大摩擦。
D 项,自行车运动员捏闸刹车,是在不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
增大摩擦力大小。
综上所述,D 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查了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属于一道基础题型,但要注意理解题意,是要找出与其他
6.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大力士不能凭空把自己举起来,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 汽车上坡,没有向上的推力或拉力,车会向下运动,说明车此时没有惯性 C. 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只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大力士不能凭空把自己举起来,A 不符 合题意;
7.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发生了形变就一定有弹力 B. 人坐在椅子上时人和椅子都受到弹力作用
C. 地球对月亮的吸引力是弹力
D.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使弹簧伸长的力是
物体的重力
【答案】 B
【解析】【解答】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力。物体的形
变又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如果物体发生是塑性形变那么物体就无法恢复形变,就不
12.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下端与物块相连,一起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用手对弹簧上端 施加 5N 竖直向上的拉力,物块没有被提起来.则
A.弹簧对手的拉力大小也一定是 5N B.弹簧对手的拉力作用效果使弹簧发生了形变 C.物块对弹簧的拉力和手对弹簧的拉力的作用点相同 D.物块没有被提起来,所以弹簧对物块的拉力没有产生作用效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A、根据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读出拉力;B、根据 v= 求解;C、根据 P=Fv 求
解;D、根据 η= 故答案为:C。
求解。
4.如图所示,厦门公共自行车绿色标志由人、自行车和道路三个元素组成,寓意绿色出 行.关于人在水平路面上骑车时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路面受到人的压力
【详解】 用手对弹簧上端施加的拉力与弹簧对手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故 A 正确;手对弹簧的拉力作用效果使弹簧发生了形变,故 B 错 误;物块对弹簧的拉力和手对弹簧的拉力的作用点分别作用在弹簧顶端和下端,即作用点 不相同,故 C 错误;物块没有被提起来,是因为受到的合力为零,但弹簧对物块的拉力的 作用效果是存在的,故 D 错误,故选 A.
【答案】 D
【解析】【解答】A、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A 不符合题意;
B、越飞越高的风筝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是运动的,B 不符合题意;
C. 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C 不符合题意;
D. 线对风筝的拉力和风筝对线的拉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直
三种不同方式的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2.《村居》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儿童放飞风筝的画面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风筝的儿童在奔跑中惯性会消失
B. 越飞越高的风筝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 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D. 线对风筝的拉力和风筝对线的拉力是一对
相互作用力
A.压弯锯条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物体间不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答案】C 【解析】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故 A 正确;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故 B 正确; C、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会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故 C 错误;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故 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为“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做一个很好的铺 垫,也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同学们应联系实际认真分析和领会.
B.汽车上坡,没有向上的推力或拉力,车会向下运动,是因为车受到重力作用,有沿斜面 向下的分力,所以 B 说法错误; C.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由于受到重力作用,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原因,C 说法正确; D.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 D 说法错误. 所以答案选 C.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力的概念、惯性、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要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 析.
D.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态.
(2)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会发生水平方向的碰撞
事故.
(3)只要两个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运动趋势时,存在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