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法2011-应力张量
∂x2ae2a来自'σ 32
σ 33
σ 31
3.4
主应力
如果作用在某一微分面上的应力矢量和这一微分面垂直, 如果作用在某一微分面上的应力矢量和这一微分面垂直,即这 一微分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则这一微分面称为主平面 一微分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则这一微分面称为主平面 其法线方向称为应力主方向 其上的应力称为主应力 应力主方向, 主应力。 ,其法线方向称为应力主方向,其上的应力称为主应力。如果 三个坐标轴方向都是主方向,则称这一坐标系为主坐标系 主坐标系。 三个坐标轴方向都是主方向,则称这一坐标系为主坐标系。 在主平面上,正应力取极值、剪应力为零。 在主平面上,正应力取极值、剪应力为零 n主平面上的单位法向量,σ主应力,主平面上的应力矢量 主平面上的单位法向量, 主应力 主应力, 主平面上的单位法向量
T1 , T2 , T3
T = T1i + T2 j + T3k
分别为应力矢量T(n)沿三个坐标方向的分量 沿三个坐标方向的分量 分别为应力矢量
3.2 应力张量
通过一点P 通过一点 的各个面上应力状况的集合 —— 称为一点的应力状态 x面的应力: σx ,τ xy ,τ xz 面的应力: 面的应力 y面的应力: 面的应力: 面的应力 z面的应力: 面的应力: 面的应力
三个微分面的外法向单位矢量e 三个微分面的外法向单位矢量 1, e2,e3.对应的应力矢量为 对应的应力矢量为
T, T , T 1 2 3
e3
σ 11
σ 13 σ 12
σ 23
σ 33
e3
σ 21
σ 22
e3
σ 32 σ 31
e2 e1
e2
e1
e2
e1
e1面的应力: 11,σ12,σ13 面的应力: σ
z
∆F
T 3
T 1
2 ∆S T
(1) T 是坐标的连续分布函数; 说明: 说明: (2) T 的加载方式是任意的;
k
i
O j
y
x (3) T T T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3 1 2
3 、应力 (1) 一点应力的概念
(1) 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 内力 不考虑) 不考虑 作用力; (不考虑 作用力 (2) 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力分量的方向。 力分量的方向。 •以上 个分量,构成应力张量在笛卡儿坐标系下的分量 以上9个分量 构成应力张量 应力张量在笛卡儿坐标系下的分量 以上 个分量,
σ x τ xy τ xz σ ij = τ yx σ y τ yz τ τ σ z zx zy
取代下标x、 、 , 张量表示 用1、2、3取代下标 、y、z, 、 、 取代下标
即
σ ij = σ ji
(13)
应力张量是对称的,九个应力分量中只有六个是独立的。 应力张量是对称的,九个应力分量中只有六个是独立的。这一结 论称为剪应力互等定理 剪应力互等定理。 论称为剪应力互等定理。 剪应力互等定理: 剪应力互等定理:过物体内任意一点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微分面 和这两个微分面的交线垂直的两个剪应力相等。 上,和这两个微分面的交线垂直的两个剪应力相等。
σ e2面的应力: 22,σ21,σ23 面的应力:
σ e3面的应力: 33,σ31,σ32 面的应力:
T =σ11e1 +σ12e2 +σ13e3 1 T =σ21e1 +σ22e2 +σ23e3 2 T =σ31e1 +σ32e2 +σ33e3 3
Ti = σ ij e j
(8) )
σ ij 的第一个下标表示应力分量的作用面,第二个下标表示应 的第一个下标表示应力分量的作用面,
第3讲 应力张量 讲
3.1
外力与应力矢量
面力—— 作用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外力 面力
∆F —— 面力分布集度(矢量) 面力分布集度(矢量) T = lim S ∆S→ ∆ 0 (2) ) T =T i +T2j +T3k 1 T T T —— 面力矢量在坐标轴上投影 1 2 3
单位: 单位: 1N/m2 =1Pa (帕) 1MN/m2 = 106Pa = 1MPa (兆帕)
主应力的确定: 主应力的确定:
设主平面存在,其外法线为 , 设主平面存在,其外法线为n, 方向余弦: 方向余弦:n1,n2,n3
C
n
σn =σ 其上应力: 则:其上应力: τn = 0
T1 = n 1σ T 2 = n 2σ T 3 = n 3σ
代入
τ yx τ xy
z
σ
xz ττzx
σx
B
轴上的投影为: 在x,y,z轴上的投影为: , , 轴上的投影为
(b)
(a )
T = Ti ei
T = σ nn + τ ns
(5)
T
τn
P
σn
n
式中n 式中n和s分别为微分面的单位法向量和 单位切向量 σ n = T ⋅ n = Ti ni (6)
2 τn = T ⋅s = T 2 −σ n
(7) T为应力矢量 为应力矢量T(n)的大小,称为总应力 的大小, 为应力矢量 的大小 称为总应力
应力张量也满足张量的变换规律
弹性体的应力边界条件: 弹性体的应力边界条件: 当面abc为物体的边界面时,则其应力分量 为物体的边界面时, 当面
Tx ,Ty ,Tz
成为面力分量
Tx ,Ty ,Tz
e3
c
P
T x = n1σ x + n 2τ yx + n 3τ zx
由
n
b e2
T y = n1τ xy + n 2σ y + n 3τ zy T z = n1τ xz + n 2τ yz + n 3σ z
i i k kj
∫ r × TdS = ∫ r × (n ⋅σ )dS = ∫ x e × n σ
S S S
V
e j dS = ∫ ( xi ei × σ kj e j ),k dV
V
V
= ∫ (e k × σ kj e j= nkei k×⋅σ kjmje jm dV e j ∫=σ kjkekjimjiδ km e j∇ ⋅ σ )dV n ⋅ σ + xi e σ ,k e ) ⊗ = ( n σ e + r ×
n
σn
(法线 法线) 法线
应力分量
应力的切向分量
σn —— 正应力
τn —— 剪应力
单位: 单位
与面力相同
MPa (兆帕)
应力关于坐标连续分布的
σ =σ (x, y, z) τ =τ (x, y, z)
∆F
T ( r , − n) = −T ( r , n)
P
∆S
(4) )
P
∆S
n
−n
−∆F
应力矢量T(n)的下标 表示微分面 的下标n表示微分面 应力矢量 的下标 的外法线方向, 的外法线方向,它用于反映应力作 用面的方向。 用面的方向。
σ ij σ 11 = σ 21 σ 31 σ 12 σ 22 σ 32 σ 13 σ 23 σ 33
(9) )
过一点任意微分面上的应力矢量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 微分面上的应力矢量表示出来, 微分面上的应力矢量表示出来,也即可由应力张量表 示出来。故应力张量完全确定了一点的应力状态。 示出来。故应力张量完全确定了一点的应力状态。
∆F —— 体力分布集度 f = lim 矢量) (矢量) ∆V→ ∆ 0 V f = f1i + f2j + f3k (1) )
f1、f2、f3为体力矢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单位: 单位: N/m3 kN/m3
z
f3
∆F
k i
O j
f1 ∆V f2
y
(1) f 是坐标的连续分布函数; x 说明: 说明:(2) f 的加载方式是任意的 (如:重力,磁场力、惯性力等 如 重力,磁场力、惯性力等) (3) f1、f2、f3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 ∫ ( f − ρ u)dV + ∫ TdS = 0
V S
T = Ti ni = n ⋅ σ
(10) )
∫ TdS = ∫ n ⋅ σdS = ∫ ∇ ⋅ σdV
S S V
&& ∫ (∇ ⋅ σ + f − ρ u)dV = 0
V
V的任意性 的任意性
&& ∇ ⋅σ + f = ρu
运动方程
(11a) )
n⋅σ = σ n 即 σ ⋅n = σ n
T =σn
(14)
主应力σ是应力张量σ的特征值, 是 主应力 是应力张量σ的特征值, n是σ的特征矢量 是应力张量 谱定理可知,必有三个相互垂直的应力主方向, 谱定理可知,必有三个相互垂直的应力主方向,对应的 有三个主应力 σ 1 ≥ σ 2 ≥ σ 3 因此必定存在一个主坐标系。 因此必定存在一个主坐标系。
1 1 x
)s
s
τ + n2 (
2
yx y
s
3
zx
s
x
a e1
xy
s
3
zy
s
y
xz
s
2
yz
s
3
n
s
z
x s
y s
z s
xy s
xz s
yz s
3.3
平衡方程和运动方程
应力的变化并不是任意的, 应力的变化并不是任意的,应力张量的变化必须满足平衡条件或 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 对任一块体积V,表面为 作用在V上的 表面为S,作用在 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 对任一块体积 表面为 作用在 上的 体积力、惯性力和面力的合力必须为零。 体积力、惯性力和面力的合力必须为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