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讲义

《中华文化》讲义

《周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部》云“文,错画也,像交文”。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记·乐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郑玄注“文”字曰“文犹美也,善也”。

《说文解字·匕部》“匕,变也,从到人”,段玉裁注“凡变匕当作匕,教化当作化,……今变匕字尽作化,化行而匕废矣;……能生非类曰化,生其种曰产。

……到者,今之倒字,人而倒,变匕之意也”。

《说文解字·匕部》“化,教行也,从匕人,匕亦声”,段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国语·晋语》“胜败若化”,韦昭注“化,言转化无常也”。

《荀子·正名篇》“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杨倞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贲·彖辞》言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王弼注“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文选》卷十九晋束皙《补亡诗六首》之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李善注“辑,和也,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悠,远也”。

《孟子·万章上》曰: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非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道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墨子·贵义》: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

伊尹,至智也。

夫以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楚辞·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婴儿於空桑之中,献之其君。

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

”故命之曰伊尹。

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

……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教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汉伏胜《尚书大传》:散宜生、南宫适、闳夭,三子相与学讼于太公。

四子遂见西伯于羑里,献宝以免文王。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

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

西伯得以出,反国。

”《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

”《吕氏春秋》卷一四《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

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史记》卷七九《范雎传》范雎上秦昭王书云: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

《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之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所引《括地志》引《竹书》: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韩非子·难三》:“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从而咸包,而尧无天下矣。

”《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韩非子·说疑》:“舜偪尧,禹偪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

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国君燕哙,效尧之禅让而让国于国相子之: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

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荐益,己而以启人为吏。

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

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

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

之子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晋书》卷五一《束皙传》:(汲郡人不准)得竹书数十车。

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其中经传大异,则云…益干启位,启杀之。

《墨子·尚贤上》: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庄子·杂篇·让王》曰: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

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捲捲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

吾羞见之。

”因自投清泠之渊。

《周礼·春官·外史》言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郑玄注“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孔颖达疏:“《三坟》,三皇时书”,汉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

《庄子·外篇·天运》“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唐成玄英疏:“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

《吕氏春秋·用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立大功名也”,汉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

汉班固《白虎通·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汉班固《白虎通·号》“《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贵”。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汉班固《白虎通·号》:“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

汉孔安国《尚书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索隐》引宋均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卷下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

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句曰: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或作叶光纪),颛顼食焉。

《史记》卷一二《汉武帝本纪》: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博士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郑玄注《中候敕省图》(郑玄《诗谱序》唐孔颖达疏引)曰:德合北辰者皆称皇,感五帝座(佐)星者皆称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