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期末考点1、路基路面的性能要求:承载能力;稳定性(包含路面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路基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度;路面抗滑性;2、填方路基结构0~30cm 范围称为上路床,30~80cm 称为下路床,80~150cm 称为上路堤,150cm 以下称为下路堤。
3、路拱横坡度的选择要求:有利于行车平稳和有利于横向排水。
4、路面结构的分层:面层、基层和路基(垫层)分层原因: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结构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化。
因此,对路面材料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也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化,通过对沥青路面结构应力计算结果可以发现,荷载作用下垂直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水平拉应力一般表现为表面受压和地面受拉,剪切应力先增加而减小。
各分层应具备的作用:(1)面层:较高的结构强度;较高的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很好的温度稳定性;表面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2)基层(抗疲劳):基层是路面结构中承重层,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良好的抵抗疲劳破坏的能力。
而且还要具有足够的水稳定性,较好的平整度,保证基层的疲劳寿命满足设计要求。
(3)垫层:主要功能: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将基层传递下来的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少路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
5、公路自然区域划分原则:(1)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2)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的原则;(3)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6、土的划分:依据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土的塑形指标和土中有机质含量的情况分: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
7、路基土的工程性质:(1)巨粒土: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用以填筑路基,也可用来砌筑边坡。
(2)级配良好的砾石混合料:密实度好,强度和稳定性均能满足要求。
用来填筑路基,铺筑中级路面,经适当处理后可以铺筑高级路面的基层、底基层。
(3)砂土:无塑形,透水性强。
(4)砂性土:级配适宜,强度、稳定性都很好,是理想的路基填筑材料。
(5)粉性土:属于不良的公路用土,必须用粉性土进行填筑路基,应采取技术措施改良土质并加强排水、采取格力水等措施。
(6)粘性土:在适当含水率加以充分压实,并设置良好的排水设施,筑成的路基也能获得稳定。
8、土的干湿类型: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
为保证路基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要求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干湿类型以分界稠度1c ω、2c ω和3c ω划分。
稠度定义:土的含水率ω与土的液限L ω之差,与土的塑限p ω和液限L ω之差的比值。
即:pL L c ωωωωω--=式中:c ω:土的稠度;L ω:土的液限;ω:土的含水率;p ω:土的塑限; 9、路基临界高度:路基离地下水位或地表水位的高度。
10、路基工作区:在路基某一深度a Z 处,当车轮荷载引起的垂直应力z σ与路基土引起的垂直应力B σ相比所占比例很小,仅为1/5~1/10时,该深度a Z 范围为路基工作区。
路基工作区a Z :3γKnP Z a =式中:a Z :路基工作区深度;K :系数,取0.5;P :一侧轮重荷载;γ:土的重度;n :系数,n=5和10;11、土的受力特性:(1)初始线模量:应力值为零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2)切线模量:某一应力级位处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反应该级应力处应力-应变变化的精确关系;(3)割线模量:以某一应力值对应的曲线上点同起始点相连的割线的斜率,反应路基土在工作应力范围内的应力-应变的平均状态;(4)回弹模量:应力卸除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的割线模量前三种模量中的应变值中包含残余变量和回弹应变,而回弹模量仅包含回弹应变,它部分反应了土的弹性性质。
12、重复荷载对路基土的影响:土体逐渐压密,荷载的重复作用造成了土体的破坏。
13、路基的承载力参数(1)路基回弹模量(E )能较好的反映路基所具有的部分弹性性质。
常用圆形承载板加载卸载法测定,测定时采用逐级加载-卸载法,每级增加0.05MPa 。
(2)路基反应模量【温克勒路基模量】(K )温克勒地基又称稠密液体地基。
路基反应模量K 值相当于该液体的相对密度,路面板受到的路基反应力相当于液体产生的浮力。
用承载板实验确定,载荷一次加载到位。
(3)加州承载比(CBR )以材料抵抗局部荷载压入变形的能力表征,并以高质量标准碎石为标准,它们的相对比值表示CBR值。
(百分比)14、路基的主要病害类型(1)路基沉陷:路基填料(主要指填土)选择不当、路基压实不足、填筑方法不合理;(2)路基边坡塌方;(3)路基沿坡面滑动;(4)其他病害:冻胀、翻浆、较大自然灾害造成路面结构的破坏;15、路基病害的防治:(1)设计:正确设计路基横断面,并于线形相结合,绕避危险地质构造、避免深挖高填,乌发避免时应进行稳定性分析,检测其安全。
(2)排水: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应适当抬高路基,正确进行排水设计,设置隔离层、隔温层和砂垫层。
(3)施工:选择良好的路基填料,必要时进行稳定处理,按正确的填筑方式施工,保证压实度达到要求。
(4)防护和支挡:在以上技术措施无法保障特殊工况路段的安全稳定时,需要考虑设置路基防护和支挡。
H:指天然地基状态下,不采取任何加固措施,所容许的路基最大16、软路基的临界高度c填土高度。
17、挡墙墙背:按墙背倾斜方向不同,分为:仰斜、垂直、俯斜、凸形折线式和横重式。
通过分析仰斜、垂直和俯斜三种不同墙背所受的土压力可见,仰斜墙背所受的压力最小,垂直墙次之。
18、增加挡土墙稳定性的措施(一)增加抗滑稳定性1)设置倾斜基底;2)采用凸榫基础;(二)增加抗倾覆稳定性1)展宽墙趾;2)改变墙面及墙背坡度;3)改变墙身断面类型;19、轴载谱:各级轴载所占的比例组成20、轮迹横向分布:沥青路面称为车道系数,水泥混凝土路面称为轮迹横向分布系数。
横向分布力21、轴载换算:(1)轴载换算方法基本原则不同轴载在同一路面结构上重复作用不同次数之后,使路表弯沉值、底层拉应力或拉应变达到同一极限状态。
在一定轴载条件下,不同轴载间对路面的作用效果可以互相换算。
在换算时应遵循两个原则:a、换算以达到相同临界状态为标准;b、对某一种交通组成,不论以哪种轴载标准进行换算,由换算所得轴载作用次数所计算的路面厚度应相同。
(2)沥青路面的轴载换算方法沥青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用BZZ-100表示。
路基作用的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轴载按照以下方法换算为标准轴载。
以设计弯沉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轴载换算:各级轴载i P 的作用次数i n 均应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Ki i i s P P n C C N 135.421)( 式中:N s :以弯沉为指标的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d );n 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 );P :标准轴载(kN );P 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C 1:轴数系数;C 2:轮组系数,单轮组6.4,双轮组1,四轮组0.38;当轴间距>3m 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进行计算,此时轴数为m=1;当轴间距<3m 时,按双轮或多轮组进行计算,轮轴系数为: )1(2.111-+=m C式中:m :轴数;以半刚性材料层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指标的轴载换算方法为:各级轴载i P 的作用次数i n 均应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K i i i s P P n C C N 1821)( 式中:s N ':以弯拉应力为指标的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d ); i n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 );P :标准轴载(kN );i P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1C ':轴数系数; 2C ':轮组系数,单轮组18.5,双轮组1,四轮组0.09; 当轴间距>3m 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进行计算,此时轴数为m=1;当轴间距<3m 时,按双轮或多轮组进行计算,轮轴系数为:)1(211-+=m C(3)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轴载换算方法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 的单轴-双轴作为标准轴载。
不同的作用次数按下式换算为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ni i i s P N N 116100)(式中:s N :100kN 的单轴-双轮组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i P :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双轴-双轮组或三轴-双轮组轴型i 级轴载的总重(kN ); n :轴型和轴载级位数;i N :各类轴型i 级轴载的作用次数;22、疲劳曲线是将重复应力r σ与一次加载破坏的极限应力比值(应力比)或重复应变r ε作为纵坐标,绘制出f r σσ或r ε与重复作用次数r N 的关系曲线。
23、碎、砾石材料的应力-应变特征碎、砾石材料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应力-应变的非线性性质,回弹模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竖向和侧向应力大小的影响。
24、颗粒材料的模量取决于材料的级配、性状、表面构造、密实度和含水率等。
(颗粒材料模量的特点)25、石灰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离子交换作用、结晶作用、火山灰作用、碳酸化作用。
水泥稳定基层强度形成原理:水泥的水化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化学激发作用、碳酸化作用26、石灰土基层的缩裂防治(一)石灰稳定土基层防治缩裂的措施:(1)控制压实含水率;(2)严格控制压实标准;(3)温缩的最不利季节是材料处于最佳含水率附近,且温度为0~-10℃。
因此施工要在当地气温进入0℃前一个月结束,以防止在不利季节产生严重温缩;(4)干缩的最不利情况发生在石灰稳定成型初期,因此要重视初期保护,保证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严防干晒;(5)石灰稳定土施工结束后要及早铺筑面层,使石灰土基层含水率不发生大变化;(6)在石灰稳定土中掺加集料;(二)防止基层裂缝的反射措施:(1)设置联结层;(2)铺筑碎石隔离过渡层;27、混合料的设计步骤:(1)制备同一种土样、不同石灰剂量的石灰土混合料;(2)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压实密度,至少做三个不同石灰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3)按最佳含水率与工地预期达到的压实密度制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时,做平行实验的试件数量应符合规定;(4)试件在规定温度下保湿养生6d ,浸水1d ,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28、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类型(1)裂缝:按其成因不同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2)车辙(3)松散剥落(4)表面磨光29、沥青路面的分类(1)按强度构成原理:密实型、嵌挤型;(2)按施工工艺:层铺法、路拌法、厂拌法;(3)根据沥青路面技术特性: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乳化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30、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以间断级配的集料为骨架,用改性沥青、矿粉及纤维素组成的沥青玛蹄脂为结合料,经拌和、摊铺、压实而形成的一种构造深度较大的抗滑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