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10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的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联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区别:首先,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

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其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或者品德,其中包含的价值或者人的价值观,是人把外在事物的价值内化的结果。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1)“接受”,(2)“反应”,(3)“评价”,(4)“组织”,(5)“性格化”.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2自律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分别是:①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学生身体发育不断成熟和中学阶段活动内容的更新,中学生的品德日趋成熟。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为方式。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

分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模仿。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三)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l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

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力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

说服需要技巧,以下是一些常用技巧:l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4逐步提高要求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表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三、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需耍执行的责任。

四、价值辨析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要经历三个阶段七个过程。

1选择阶段(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是为了增加学生良好行为发生的可能。

奖励有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

内部奖励是指学生的某种行为发生以后,学生感到的满足感就是内部奖励。

外部奖励是教师、学校给于学生的奖励。

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

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都是非常有效的。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既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身份做事情,也指在有的时候让他们模仿别人的角色做事情。

2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的布莱特提出的。

小组道德讨论,主要是让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牛,在一起讨论道德两难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D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根据定义可知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D [解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B [解析]略。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A.认知因素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D.情境因素B [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情感因素处于核心地位。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D.语言或行为B [解析]略。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B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由题干可知应选B。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C [解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A、B、D 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8.首提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A [解析]美国柯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C [解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B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ABCDE [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ABCDE [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3.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实质是相同的B.二者结构是相同的C.二者功能是相同的D.二者范围是不同的E.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ABDE [解析]态度与品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者实质、结构一致,但范围和内化程度不同。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ACE [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AC [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