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ppt
《雨霖铃》
主旨:描绘了分别场面的惨淡气氛, 抒写了前路迷茫的惘怅和今后沉重得 难以担荷的相思之情。
艺术特色: 1、铺叙展衍,层层推进 2、以白描手法和点染法创造“秋士易感” 的凄清高远的词境,表达词人爱情上的刻 骨相思和用世志意的怅惘失意相交织的情 感。 3、前后照应,针线绵密。
第二章 柳永
一、柳永的生平 柳永(约987—1053)原名三变, 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因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乐章集》 是词学史上价值很高的词专集。柳词现存二百一 十余首,按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描写羁旅行役之苦和离人思妇之相 思的词作。 这部分词往往把羁旅行役之苦和与情人的离 愁别恨揉和在一起,放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山水 画卷中展开,充满极浓厚的悲凉凄伤之情。代表 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 《戚氏》等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 即位,权力落到了反对变法的高太后手中。她在 哲宋元祐时期重用旧党领袖司马光,压制新党势 力,政局发生很大的转变。苏轼被召回京城任翰 林学士。苏轼因多年任地方官,发现某些新法确 实有利于国计民生,于是和上台后全面废除新法 的司马光发生了争执。由于苏轼的这种态度,一 些守旧的老臣对他很不满,有些人甚至把他看成 “王安石第二”。苏轼只得再次请求外任,先后 到杭州、颖州、扬州、定州作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政局 倒转新党再次登台,对以司马光为首的旧 党进行清算。苏轼因为是元祐时期起用的 重臣,于是被视为旧党而进入被排斥之列。 他先被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再贬惠 州(今广东惠阳),最后被贬到天涯海角 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一直到元符三年 (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六十五 岁的苏轼才得以北归。元符四年七月,苏 轼到了常州后便因病逝世,谥号文忠。
三、柳词的风格特征: 1、铺叙展衍,层层推进 2、多用点染、白描法,融叙事、写景、抒 情、议论为一炉 3、大量吸收民间口语、俚语入词,语言进 一步通俗化和口语化
柳词风格:清劲凄丽
• 四、柳永词的重要贡献:
• 1、开拓词体,拓宽词题,拓新词境(对词 的意境进行了新的开拓),开出了真正的宋词 面目。 • 2、开出了宋词“雅俗共赏”的风格。
当时期中的一些元老重臣如韩琦、欧 阳修等人对新法都执反对态度,于是苏轼 写了洋洋万言的奏折,对新法进行全面批 评,使神宗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在激烈的 斗争中,苏轼感到在朝迁难以立足,只得 向皇帝奏请离京去做地方官。他先被任命 为杭州通判,以后又先后担任密州、徐州 和湖州知州。
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新法逐渐变质, 演变为排斥异已、图谋私利的党争。元丰 二年(1079),言官何正臣、李定等人抓 住苏轼诗歌中讥讽新法的只言片语。罗织 成罪,对他进行弹劾,将苏轼抓进监狱关 押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朋友中受牵连的达 三十多人,受审查的诗篇共一百多首,这 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由于亲友 的多方营救,加上神宗皇帝并无杀他的意 思,苏轼才被释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 黄冈)团练副使。
第三章 苏轼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1037-1101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极富文化教养的)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属中小地主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 辙都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散文家, 世人称他们为“三苏”。
苏轼年轻时聪颖好学,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 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二十岁时就被人目为“国 士”。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赴京 参加进士考,第二年同榜中进士。当时的主考官 是欧阳修。据说他很赞赏苏轼考试时写的文章, 准备取他为第一名。但他这样的文章只可能出自 自己的学生曾巩之笔,为避嫌疑便把这篇文章压 为第二名。直到揭榜之后才知是苏轼所写。欧阳 修对别人说:“对这样的贤才应当放出一头地。 再过几十年,后世的人恐怕不会再读我的文章 了。”欧阳修意识到苏轼的文章必定会超过自己, 说明他是颇能慧眼识人的。苏轼兄弟考中进士之 后,在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揄扬下,一时名满 京华。
苏轼的思想可用一个“杂”字来概括。他 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为己所用,但主 流还是儒家思想。
1、在政治上,苏轼钦慕贾谊、陆贽等经世济时 的人物,以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 世态度从政。 王安石急进的变法到来时,苏轼因与王安石见解 不同而偏于保守。但他从关心国计民生出发并不 抱残守缺,随着实践的发展,他又赞成保留某些 行之有效的新法。他离京做地方官时,又能恤民 疾苦,因法便民,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由于苏轼耿直敢言,卓然自立,因而既不能 见容于新党,也不能得志于旧党。因而一生处于 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饱经坎坷。但他自始至终都 怀有政治改革的积极要求,并保持了独立不倚的 人格。
第二类是表现歌妓舞女情怀的词作。 柳永能和社会底层的风尘女子能建立较为平 等的关系,并用词作去反映这些备受凌辱和践踏 的下层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如《定风波》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 年少光阴虚过”。《迷仙引》。 第三类是描写都市生活的词作。 描写汴京、苏州、杭州等富丽繁华的大都市。 如《倾杯乐》写汴京的元宵之盛;又如《瑞鹧鸪》 写苏州的富庶繁华;描写杭州的《望海潮》则是这 类作品中最著名的篇章。陈振孙评价:“承平气 象,形容尽致。”
苏轼以一个青年政治家的锐气写下一些政论文章, 指出了北宋王朝在表面承平下,危机四伏的形势 和吏治、财政、军备等各方面的弊端,提出“厉 法禁”(加强刑法禁令)、“抑侥幸”(抑制百 姓轻易为盗贼的侥幸心理)、“教战守”(在百 姓中加强军事训练)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这 一时期,王安石的变法也正在积极的酝酿之中, 他的改革朝政的意见深得新继位的神宗皇帝的赏 识,于是在熙宁二年(1069)开始了著名的变 法运动。王安石被拜为宰相,全面推行青苗、农 田水利、均输、免役等十几种新法。苏轼对王安 石的变法理论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天下之 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 主张改革要从选贤任能开始,而非急于从制度入 手,因为再好的制度也要人去执行。”这就和王 安石的“变革天下之弊法”的激进措施发生了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