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课件ppt

祝福课件ppt

Page 33
问题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 解读文本内容和中心的关 键, 小说为何以《祝福》 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 题?
Page 34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 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 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 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 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 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 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 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 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 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祝福
----鲁迅
Page 1
鲁迅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我国现代伟大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 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 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 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 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 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 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 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 小说来》)
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 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Page 37
最后练笔:
小说写祥林嫂的遭遇时 多次提到“春天”,有人说 她“没有春天”,你认为 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 说明(写篇小短文)
Page 38
Page 26
换位思考:
结合刚才讲解,假如,你就是作者,你在当时 会怎么样说出这句话。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 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 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Page 27
<4>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 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能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 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 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 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

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 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 《鲁迅全集》第二卷。
作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 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
背 景
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 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 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 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 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 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Page 3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基础知识 2.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并能结合文本分
析人物形象和环境的作用
Page 4
——基础知识(导学案)
1.字音积累 2.字形积累
Page 5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
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

Page 22
参考答案: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 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 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 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 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 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 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 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Page 8
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然后复述小说。
基本框架 序幕 写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Page 9
问题:“倒叙”,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
用?
明确:
1.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 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 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Page 32
自身因素:
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好女不嫁二夫;饿 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也为祥林嫂奉为圭臬,因此, 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心一直有极强的罪 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总的说: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 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 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 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 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封建礼教 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让祥林 嫂的人生走向悲剧。。
Page 35
小结:
本文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 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妇 女形象。与中国广大农村妇女一样, 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满足于 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就是这样可怜的 要求,也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 社会所拒绝。
Page 36
作者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 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 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 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
Page 20
穿越:结合刚才的讲解,
假如你是鲁四爷,你会怎样 说出这句话?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 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 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 谬种”
Page 21
<2>.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
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 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 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 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 女人怎样的心理?)
Page 19
参考答案: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 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 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 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 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 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 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 地骂祥林嫂“谬种”。
Page 12
第二次:再到鲁镇(被迫再嫁,第二个丈夫死 了,儿子死了,大伯收屋) 肖像:头上扎着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 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 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 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
Page 23
话题:根据图表, 谈谈你对这些老女 人的态度。
Page 24
<3>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
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 得烦厌和唾弃……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Page 25
参考答案: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 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 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3.小说中的“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 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 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 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 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 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 被关注和审视。
Page 15
4.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以下句段
Page 16
Page 13
第三次:临死前(其不幸无人同情,捐门 槛灵魂无法救赎,被鲁家赶出,沦为乞 丐) 肖像: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即今 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 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 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 女形象
Page 14
Page 28
参考答案:
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 “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 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 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 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 因此也不能省略。
Page 29
-----各抒己见
Page 30
问题一 你认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 凶手?
Page 31
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 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 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 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在封 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 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 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 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 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 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 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 林嫂的行动中来。鲁迅曾将他们命名为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4.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 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了。
Page 17
思考 :
分析精彩句段应注意哪 些问题?
Page 18
<1>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
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 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 种!”(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
“谬种”?)
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
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
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
的真实面貌。
Page 6
——互助探究
1.复述小说ge 7
<1>.情节线索 ?
祥林嫂的死
<2>. 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 还是另有特点?
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 属倒叙手法。
2.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 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 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 系。
Page 10
2.鲁迅言“要想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
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祥林嫂的 遭遇,三次刻画了她的肖像,尤其是眼睛, 请找出来加以对比,并分析造成其相貌发生 变化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Page 11
第一次:初到鲁(死了丈夫,不想被婆婆卖 掉而逃了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