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2020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2020高考满分作文素材:时评文精选10篇1.将成功果实系于祖国大树(人民论坛)吴樵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在传感技术领域蜚声海内外,曾被聘任为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

当祖国发起“千人计划”,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黄金期”。

他说:“一个人的成功果实,要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这句质朴的话语,既蕴含浓浓的爱国情怀,又充满深深的哲理。

的确,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参天大树上,才分外甜美。

人的生命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的,个人生活离不开民族群体的活动及其创建的环境、背景和氛围。

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是有“根”的,身上都打着无形的“烙印”。

正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那种归属感以及为国尽责的使命感,往往是天然的、难以割舍的;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时刻相连,把自己的奋斗成果归属祖国和同胞,也往往是一种自觉。

回溯历史,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至海外,华人华侨很快掀起归国热潮。

一时间,从印尼开往香港的船上,多数为归国华侨。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侨居国外的科学家约5000余人,而到1956年底,已有近2000名科学家回归祖国,其中不乏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

在给留美中国学生写的公开信中,华罗庚言辞恳切:“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老一辈科学家不远万里、以身许国,正因他们深深懂得:个人的成就即使再耀眼,如果无助或无益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最终都将黯然失色。

其实,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才格外壮实。

每个人都享有选择的自由,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但事实一再证明,个人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融合,才更加深沉。

科学家杜祥琬,曾将人生动力比喻为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国家需要,一个轮子是个人兴趣,“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

当个人成长的溪流汇集到国家命运的滔滔大江之中,一个人的前途自会更为广阔,成功之路也必定愈发宽广。

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体的放大。

当更多人把成功果实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这棵大树便会枝繁叶茂。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正因拥有大批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者、实干家,我们不断刷新纪录、创造奇迹,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诸多领域的重大突破。

岁月为证,国家和每一个人,构成了不能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祖国就像自己的父母,你是无法选择的;你爱自己的祖国,你为祖国要有所承担,这也是一种义务。

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个人何愁不能获得磅礴的精神力量,又何愁无法抵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2.用创新拓展可能性(评论员观察)姜赟近日,水陆两栖大飞机“鲲龙”首飞成功,“大国之翼”再添新军;国内首段太阳能高速公路正式投入运营,不仅能发电,还可化身电动汽车“充电宝”……带着创新的礼物,我们敲开了2018年的大门。

聆听时间的回响,世界科技赛场不断传来“中国赢了”的喝彩,我们创新的“高原”上耸立起一座座“高峰”。

纳米科技、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FAST发现多颗脉冲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可燃冰试采成功,“复兴号”高铁上路……中国科技不断激发创新潜能,令“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有未来学家预言中国将“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潮”。

科技创新,凸显创新活力;创新活力,来自制度支撑。

正是国家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协同攻关等方面的统筹设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建设,让科技创新的动力充沛、活力奔涌。

有人统计,十八届中央深改组总共38次会议的新闻通稿中,“制度”出现了297次,是仅次于“改革”的高频词。

从科技创新到扶贫攻坚,从管党治党到“三农”建设,从环境保护到司法改革,制度创新推动实践创新,让各方面工作取得全方位进展,那些横亘在发展之路上的石头被移除了,那些长期闯不过去的关口被攻克了,“中国号”巨轮驶入了一个新的水域。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未来有多少可能性,还要看创新活力有多强。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红桃皇后有句话引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当今世界,创新竞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际治理格局深刻变革,从占领科技制高点到赢得国际话语权,歇歇脚、松口气,就会错过抢占未来的先机,甚至失去原有的优势。

正如最高领导人所说,“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在这个激烈追逐创新的时代,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的速度更快、谁的创新更可持续。

揆诸国内,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多样化需求开始引领创新;基本商品供应充足,资源环境约束却加剧,需要企业加快创新;新的时代场景下,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快创新,社会治理同样也需要创新……其实,短板所系、困难所在,也正是创新的着力点、突破点。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日益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结合起来,推动数字经济占我国GDP三成;电子政务助力实现“最多跑一次”,看病网上预约挂号,远程教育惠及边远山区的孩子,“互联网+”便利衣食住行。

国家发展的新动能、未来生活的新可能、社会治理的新动向,就蕴涵于创新的伟力之中,等待我们更主动、更充分地激活。

踏上新征程,时和势依然在我,创业精神需鼓而不泄,创新火炬要旺而不熄。

其中最基本的一条,还是继续用改革打破条条框框,拆除篱笆围栏,激发蕴藏于人民的创新活力、创造伟力。

回头看看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不断创新的历程。

这么多年,从搞自由市场、搞旅游开放,到引入股市、加入“世贸”,再到搞民办学校、私人医院,不少人都曾对这些创新忧心忡忡,生怕酿出大事。

但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有了好想法、好点子,就可以大胆干、大胆试,新的制度、新的尝试总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束手束脚,怕这怕那,只会扼杀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对创新最好的弘扬,就是投身创新的实践。

继续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开放激发创新精神,把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创新的大潮中来,努力解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考题”,就一定能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善于化短为长(思想纵横)韩志金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曾这样讲,“发现并用好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10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他的缺点和不足。

”这告诉我们:选人用人不仅要用其所长,而且要看到尺短寸长,善于化短为长。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实,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不是绝对的,在不同条件下,长处和短处可以互相转换,而这种长短互换的辩证关系,正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比如,有的人性格倔强,但可能做事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有的人办事缓慢,却可能工作认真细致,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科学选人用人的关键在于尽量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促使其发挥最大潜能。

化短为长是一种选人用人的胆识。

唐朝的宰相韩滉有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个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看上去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还有些古怪。

连一旁的介绍人都感到非常尴尬,觉得他不会被看中。

不料,韩滉却留下了这个年轻人。

因为韩滉从这个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

年轻人上任后,果然不出其所料,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

由此可见,韩滉用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从他人的短处中看到长处,并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实现化短为长、才尽其用。

古人尚能如此,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方面更应懂得尺短寸长的道理,在干部任用中既用其长,又善于化短为长。

现实生活中,化短为长的事例还有很多。

美国一家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中工作。

可是,视力正常的人一旦进入暗室就会失去方向感,工作时常常手足无措。

因此,有人建议雇佣盲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因为在暗室中工作盲人往往会胜过常人。

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在暗室工作的人员全部调整为盲人,结果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我国深圳的一家高新技术公司在对员工进行综合测评后,除了根据个人的专长与优点分工,还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使其短处在合适的岗位上变为长处。

比如,让吹毛求疵的人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参加财务管理,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年轻人当青年突击队长,等等。

这样,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效益。

在选人用人中怎样才能做到化短为长?就领导干部而言,既要了解下属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缺点如何才能转化为优点;又要精准掌握本单位的整体状况,清楚哪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下属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身上通常情况下的缺点在特定岗位上成为优点,实现化短为长。

当然,化短为长的前提是不违反党纪国法,如果发现下属的短处有可能触碰纪律红线,就必须及时批评与纠正。

唐朝政论家陆贽有言:“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身为领导干部善于用人所长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能从人的短处中发现并挖掘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做到化短为长,更值得称赞。

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

4.人民论坛:成功岂能以名利衡量沈毓龙高中时获得奥赛金牌,被保送进入名校,又赴国外留学潜心研究物理。

多年后和朋友聚会,却被太太调侃挣得不多,家里买水果都得精打细算。

最近,一篇记录与“天才师兄”交往点滴的文章,引发网友热议。

一些人认为,这位高材生从意气风发到遭遇“中年危机”,人生“高开低走”,不如趁早转行。

科学研究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攀登科学的高峰,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得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现实中,让科研人员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帮助他们过上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而时间也终将证明其工作价值。

因此,如果仅仅以一时收入的多寡来衡量人生选择、评判人生成败,显然有失偏颇。

类似想法的背后,隐藏着以职业性价比为导向的功利思维。

有的人看待成功,似乎总离不开功名利禄。

将成功的定义局限于此,无疑窄化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成功并不是走“独木桥”。

与就业选择一样,成功的标准也日益开放多元。

宿舍管理员袁苏妹,四十多年如一日为学生做饭、扫地,“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贵州“80后”女医生钟晶,毅然辞去城市工作,扎根农村做乡亲们的健康“守护神”。

谁又能说,她们的付出不算是一种成功呢?成功不仅仅指物质上的收获,还意味着精神上的成长,更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尽职履责做好分内工作,立己达人热心回馈社会,都是对成功的有力诠释。

人生路漫漫,不怕走得缓,就怕随波逐流、见异思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