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积累1.【答案】①辗转反侧②人不知而不愠③歌以咏志④欲辨已忘言⑤征蓬出汉塞⑥瀚海阑干百丈冰⑦蓬山此去无多路⑧浩荡离愁白日斜⑨人则无法家拂士⑩皓月千里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语境即可。
【考点】古诗词名句2.【答案】辛弃疾豪放【解析】通过《稼轩长短句》中“稼轩”二字可知“他”是指辛弃疾;从“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可知他的词作多是豪放词。
【考点】文字常识3.【答案】厉墨呕采【解析】对成语的书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成语4.【答案】沐(坐、浴)【解析】对联讲究平仄和对仗,与上联“逢”字相对的有“沐”“浴”或“坐”。
【考点】对联知识。
5.【答案】③①②【解析】语言表达连贯。
通读整个句子,③“保持思想活力”是基础。
然后是①“得到智慧启发”,最后是②“滋养浩然之气”。
三个短语是逻辑顺序。
【考点】语言表达6.【答案】示例:“蛟龙号”完成在世界最深处下【解析】新闻的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
它可以从新闻的导语部分提炼出来。
语段第一句话是新闻导语部分,主要对象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要事件是“完成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首次下潜”。
抓住这些信息按要求拟写新闻标题即可。
【考点】压缩语段7.【答案】示例:寻物启事本人于6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于学校篮球场丢失一串钥匙。
请拾到者联系138XXXXXXXX。
九年(2)班王军【解析】寻物启事一般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项内容。
特别是正文部分。
要注意写清丢失物品的名称、数量、形状和丢失的时间、地点等。
要注意格式正确。
事由的时间、地点要交代清楚,语言要简洁【考点】语言表达8.【答案】①读书、好学、少年有志、沉醉、童趣等②示例:两头牛互相对峙似有争论,两个少年读书人迷浑然不知。
【解析】分析时可根据图画的内容:两个少年和两头水牛,其中一个少年坐在草地上,另一个骑在牛背上,他们都在看书。
从中可以看出两位少年好学的品质,整幅画面充满童趣,表现了少年有志、读书好学等主题。
【考点】图文转换二、阅读(一)9.【答案】①使……听到②做标记③通(同)“缺”。
断缺④茂盛、繁茂【解析】①句意为:能够在集市上议论寡人的事(做得不足的地方),并传到寡人耳中,受下等奖赏:闻:使……听到;②句意为: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志:动词,做标记;③句意是:两岸群山环绕,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阙:通假字,通(同)“缺”。
断缺。
④句意为: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秀:茂盛、繁茂【考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0.【答案】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②月光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解析】“有甚于生者”是“所欲”的内容;“有甚于死者”是“所恶”的内容,这是两个表并列关系的短句,因此可在二者之间断开。
“……者……也”表判断,“也”是句尾语气词,因此“也”后应断开。
【考点】文言断句。
11.【答案】内容:写出了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
体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生机勃勃的特点。
写法:对偶、拟人。
写出了初春早莺新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扫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意思对即可)【解析】在内容上,要写出画面的动态,体现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在写法上,“几处早莺”对“谁家新燕”,“争暖树”对“啄春泥”,是典型的对偶句;其中又运用了拟人手法,如“争”具有鲜明的人的特征。
写出了初春早莺、新燕的情态,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考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12.【答案】上:长上(长到),苔痕本来为静态,写成了动态;入:映入,草色本来为静态,化静为动;“上”“人”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态,描绘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美。
(意思对即可)【解析】首先要将这两个字的意思解释出来。
在此基础上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如“上”是方位名词。
这里做动词,将原来的静态化为动态,描绘出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从修辞手法看,“上”“入”将“苔痕”“草色”拟人化,生动形象。
【考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13.【答案】①对比、衬托。
把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的高洁进行对比。
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感情。
②比喻。
将菊、牡丹和莲分别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揭示了莲的内在气质。
(意思对即可)【解析】《爱莲说》中最为突出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和衬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文本内容,把什么与什么相对比,以什么衬托什么表述清楚,以此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感情。
除此之外,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三种植物分别比作三类人,以此突显莲的出众品格。
【考点】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二)14.【答案】分论点: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论据:略。
【解析】解答此题只要抓住该段的中心句即可,补充正面论据,既可以是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事实论据,如古今中外的事例。
【考点】论点的辨析及论据的理解15.【答案】引用论证,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强调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只有阅读才能使我们成功,阅读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解析】这句话是对本段分论点的论证。
通过引用论证。
增强说服力,从而突出阅读的重要性及对我们的意义。
【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6.【答案】A.宁静B.充实理由:与本段论述的顺序一致:一个人只有心灵得到宁静,才能专注阅读,积累知识,满足内心的需求,精神获得陶冶与升华,最终生活得到充实;阅读让喧嚣的沉静。
让浮躁的厚重。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A处之前是“心灵”,B处后面是“专注”“梢神的修行”,与“精神”相对应的应是“充实”;而“心灵”只有“宁静”,才能专注阅读。
【考点】文章的写作思路17.【答案】不能调换。
这四个段落分别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阅读提卨了人们的精神力,民族才能有凝聚力;民族有了凝聚力,国家在世界上才能有竞争力,最终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解析】从文章中可以看出②③④⑤段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阅读先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力,然后才能增强凝聚力;民族有了凝聚力,国家才有竞争力,最终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考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18.【答案】由对阅读力的论述,得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全文论述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一般议论文结尾段有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的作用。
本文结尾段总结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中心论点【考点】中心意思的概括19.【答案】开篇点题,揭示文章的内容;统领全篇;奠定全文感情的基调;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解析】首段开篇点题,“乡宴至美”揭示了下文的内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即对乡宴的赞美。
同时,引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重要句子的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三)20.【答案】—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
【解析】引用的句子是对“大师傅”炒菜的动作描写,与其相照应的句子也应是“大师傅”炒菜时的动作。
通读全文。
文章第⑪段“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
动作流畅自然”表现了大爷技艺的娴熟。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21.【答案】为人处世如做乡宴。
注重本色底味;做人要有人味,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做表面功夫,他只能是一个浮夸的人。
(意思对即可)【解析】“为人处事亦是如此”也就是说为人处事如做乡宴,注重本色和底味。
抓重点词语,结合文章的主题,综合分析即可【考点】重要句子的含义22.【答案】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婚宴“备宴”时的热闹、欢快景象以及喜宴菜品的丰盛,突出了厨师精湛、娴熟的烹饪技艺。
【解析】画线句子对各种声音的描写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交汇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婚宴“备宴”时的热闹,菜品的丰盛。
将剁肋条肉的声音比喻为马蹄声,则说明做菜师傅技艺的梢湛、娴熟。
【考点】语言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23.【答案】运用神态描写、肖像描写。
体现了大爷满意、放松的心理,也表现了大爷的辛劳。
【解析】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由句中“长舒一口气”“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可看出运用了神态和肖像描写。
突出了大爷的辛劳以及他忙碌的一天后满意、放松的心理。
【考点】人物描写手法及特点24.【答案】不能。
因为结尾段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乡村喜宴的美,照应文章的开头;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解析】分析结尾段的作用宜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人手。
从内容上看,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乡宴的美。
从结构上看,与首段“乡宴至美”相照应,并且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考点】文章结构及写作思路25.【答案】不离题。
开篇大量的内容写做乡宴的“大师傅”,为下文写大爷做乡宴做铺垫;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突出主题。
【解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
首先要确定“不离题”,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从结构上看,开头写“大师传”,为下文写大师傅准备乡宴做铺垫;从内容上看,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考点】文章结构及写作思路三、作文26.【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以“追寻”为题的全命题作文题。
首先,要理解材料的内容,“这些有着优秀品质的人影响并帮助着我们”是材料的关键点,应据此立意。
“追寻”的应是比较抽象的东西,结合材料可知,我们追寻的可以是古圣先贤、英雄伟人、父母师友。
他们身上的亊迹或精神感染着我们。
在写作时,可具体描绘出是哪点触动了你,让你有了追寻的想法。
写作时,既要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