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与游戏》单元教学计划第4课时教案【教学对象:五年级2班男女生各20人】《接力跑》课的教学设计【课时单元序次:“跑与游戏”单元第4课】1,设计思路“跑”是小学田径类必修内容,是学生极其重要的身体活动之一。
接力跑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学生在低段更多接触的是迎面接力的形式,本课教给学生接力的动作方法是“下压式”传接棒动作,属于递进式接力的一种。
“下压式”传接棒对传接动作的要求、学生间相互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练的场地的设计也是一种考验。
针对学情、教材、和课堂组织的实际情况,本课的设计强调了动作技能学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从开始到结束分别设计了“拉手小游戏”、“原地练习传接棒手型”、“定点集体练习传接棒动作”、“跪行的接力游戏”、“跑动中的传接棒体验和游戏”、“拓展性传接棒体验和游戏”、“用脚来传递接力棒体能练习”,通过层层递进的学练手段设计,力争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传接棒动作方法,并在新颖的游戏形式中始终保持热情和兴趣。
考虑到递进式接力如果场地太大,不利于教学组织,所以本课将场地缩小,利用往返的形式进行主教材的学练,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的组织。
在接力形式上,本课突破了一味的跑,在学生体验“跪行接力”,体验“一传二、二传一”的接力形式,让动作方法的教学不再枯燥,通过条件限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动作方法的学习更加深刻。
整课的设计突出了重点,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力争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让体育课堂不仅“高效”,而且“高兴”。
2.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下压式”传接棒动作方法和接力跑游戏。
本课的运动技能学习主要包括传接棒的手型学习和在运动中协调、配合完成传接棒动作。
针对教材和运动技能的分析,本课设计了原地学习传接棒手型、原地体验传接棒动作方法、跪行体验传接棒动作、跑动中完成传接棒动作等学练手段,从“双定”到“一动一定”到“双动”的动态推进,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方法。
通过各种新颖游戏形式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竞争,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3.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三(五年级)学生。
五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活泼好动、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已初步具有合作学习的经验。
该阶段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快速期,身体姿态正初步成型,心理健康水平也趋向成熟。
在教学中,教师将单一的接力跑巧妙的拓展成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练,选择迎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学形式、手段的设计也为学生提供合作学练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练的快乐,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4.学习目标的设置:(1)知道下压式传接棒动作的方法,能做出传棒时下压及时、准确、到位,接棒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掌心朝上、虎口向后,在相互交接棒时动作协调。
(2)能持续完成收腹举腿用双脚夹棒传递接力棒的练习。
(3)在传接棒游戏与体能练习中能与同伴相互鼓励、配合默契。
5.学习重点:“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方法;学习难点:传接棒手型正确、配合默契。
6.教与学的策略本课主要采用的教法是讲解示范法和游戏法,学生主要的学法是体验法和自主学练法。
本课设计紧扣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在新授传接棒动作方法时,让学生听、看、思、做。
老师的语言提示,从原地徒手练习过渡到持棒练习再到游戏中应用,动作方法的教学循序渐进,迎合学生的技能掌握规律。
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形式下,由简到难,层层体验,逐步掌握在运动中完成传接棒的技术动作并努力做到配合默契。
通过“跪行接力”、“接力跑游戏”、“一传二、二传一游戏体验”,在难度递进中反复体验、巩固提高。
力争让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组织的设计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运动技能的学练中,让学生学会合作、相互鼓励、懂得分享。
7.运动负荷预计(1)心理负荷预计:本课选择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内容作为学习载体,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将会以愉悦的心情、十分的热情投入到学练中,长时间的保持兴奋状态。
(2)生理负荷:运动量:中偏强平均心率:115~125次/分练习密度:45%8.场地器材标志桶40个。
接力棒21根。
自我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方法,从学生游戏的表现看,相互的配合还是比较默契,有预跑意识,能在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大家都竭尽全力的想取得游戏的胜利,这是团队荣誉感的表现。
接力跑的教学有着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形式,但对于传接棒动作方法的教学过程确实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和设计。
课上不仅要让学生玩得开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运动技能,应用技能,掌握方法,这一课从设计到实施,到现在静下来反思,我有四点最深刻的感受。
1.动作技能教学要重视逻辑性和层次性。
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设计怎么样的形式手段让学生体验?提什么样的要求?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需要仔细斟酌思考。
在过程设计中,不能违背运动规律,不能一会儿体验这个,一会儿体验那个,不能在一个环节里学得太多,也不能茫无目的,只顾让学生开心。
理解教的内容,理清教的目的,理顺教的过程,过程中贯穿技能学习主线,形式手段选择科学合理,逻辑清晰,目的明确,这是在设计每一堂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2.“条件限制”也可以成为技能掌握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会为其创造很多的条件,比如场地器材的布置,形式手段的设计等等。
本课在体验传接棒动作方法的过程中,选择了“跪行”作为体验的第一步,通过身体条件限制,控制了学生的速度,巩固了摆臂的重要性,又满足学生尝新的心理,对学生传接棒动作方法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在设计教学手段时,我们可以换一种视角,不一定是一味满足学生,也可以适当“限制”学生。
3.运动技能与学练形式的拓展不能盲目,应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课堂上出现的拓展,不该是简单的新形式再现、组合、改造。
而要充分考虑到运动技能的特点,学生的技能基础,拓展的目的和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产生的影响等等。
内容、形式、手段的拓展,一定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它可以成为一堂课的亮点,也可以成为一堂课的败笔。
4.体能练习应该贴近技能,迎合学生兴趣。
新课程下的体能练习不再是简单的素质练习和单调的循环练习。
对每课的体能练习我们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课到底应该发展学生什么体能?体能练习手段与技能学习的相关性?体能练习形式该怎样迎合学生的兴趣?等等。
学生体能毋庸置疑需要发展,我们要做的是让这种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服务于运动技能,让学生喜欢并为之乐此不疲。
拓展性资源1《酷跑》课的教学设计与教案执教者:南通师范附属第三小学王溪老师一、《酷跑》课的教学设计1.课的设计理念:“跑酷”这项运动早已风靡全球,“跑酷”动作结构所表现出人的体能素质要求,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但是,“跑酷”这项运动对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很大启发,即通过“跑酷”的运动形式,来改进单一枯燥的跑跳动作教学,去设计一些跑和跳的拓展动作方法与组合练习的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跑跳技能学习的兴趣。
因此,针对小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特点,我将“跑酷”这项运动的名称,改为“酷跑”,把跑与跳的动作组合,作为“酷跑”基本技能的表现形式,并联系学生生活当中的跑跳能力,结合传统跑跳技能的基本动作方法,设计跑跳的拓展性动作,如“滑跑”、“左右穿跳”等,让原先单一枯燥的跑跳技能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
2.教材分析:“酷跑”主要是融合多种形式的跑跳组合动作为教材,其中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包括为滑跑、并脚转跳、两腿交叉跳、小碎步跑、左右穿跳等。
这些内容通过组合以平地上的打点的形式和增设障碍物的形式,以及初步穿越障碍物的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出现在本节课中。
3.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心理特征方面大多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在学习中表现出好奇、好新、好问,同时独特性突出,逆反心理也较强,喜欢在集体中标新立异,在争辩中显示自己的能力,不喜欢机械的统一要求与墨守成规。
他们随着生活常识与文化知识的积累,已具有一定的独特的分析、思考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而且大部分学生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较强。
4.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酷跑的动作要求和规格,能在平地和有障碍物的地面上做出多种连贯的跑跳组合动作。
(2)通过在行进间连续跑跳组合动作练习过程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身体重心控制的平衡能力。
(3)在练习活动中,能踊跃、大方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乐于鼓励他人,为自己同伴呐喊助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
5.课的重点:掌握多种形式的跑跳组合动作;难点:跑跳过程中控制重心的平衡和稳定。
6.课的教学组织策略:本课从一开始准备部分的“我做你学”就插入了跑跳组合的一些简易动作,——平地跑跳练习——障碍物跑跳练习——移动障碍物跑跳练习。
跑跳组合练习始终贯穿于本节课,力求通过这些学练内容,切实让学生提高跑跳的能力。
学练形式的选择更多的是采用分组学练的形式,通过小组间组员们的相互的配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比快,比一比谁的动作到位,比一比谁的节奏感强,比一比谁的平衡能力好,延续学生的学练激情,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内容的学习中。
教学环节中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引出教师评价,带动学生互评。
本课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组织形式的确定上,学练形式的设计上,评价内容、方法的选择上,都是以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为中心。
力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最大化,教与学过程的实效,学生能力发展的高效。
7.课运动负荷预计:(1)心理负荷预计:本课的学练形式大部分是以游戏的形式表现的,预计学生将会以比较兴奋的心理状态,热情高涨的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心理满足感和愉悦感得到充分体验。
(2)生理负荷预测:运动量:中等平均心率:110~130次/分;练习密度:50%左右。
8.场地器材:田径场内场、软式标志桶40个、标志杆20个、软式跨栏架16个。
二、《酷跑》课的教案拓展性资源2《跑酷》——侧滚翻课的教学设计与教案执教者: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李国虎老师一、《跑酷》——侧滚翻课的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本课以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三学习领域水平发展目标为依据,针对五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通过限制条件、诱导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重难点。
通过不断递增的难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勇敢精神。
2.教材选择与分析:本课是跑酷单元的第四课时,主要学习侧滚翻动作,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前滚翻,侧滚翻与前滚翻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区别一在于团身方式不同,二在于落垫后的着垫顺序不同,相同点在于团身都要紧,因为是从高处落下,教材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